西瓜名字中带了个西字,很多人认为这不是我国原产瓜。事实上,在很多记载中,西瓜都是外来物种。比如五代时胡峤在《陷虏记》中是这样说的:
东行数十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
这个胡峤是后晋郃阳县令,曾经在契丹住了七年,并且完成了《陷虏记》。他在这里记载的是契丹所产。而在宋朝的一些古诗中,记载的西瓜也是来自偏远地区。宋朝洪适在押麻韵的七言律诗《答景卢报月台将毕工》中是这样写的:
新筑崇台款桂华,凌虚如跨白鸾车。西瓜来自余吾水,远物谁询悉里茶。不减平泉书草木,更寻南部录烟花。落成有约何时讲,舞袖还看举彩霞。
我们能看出来,他这里写的是西瓜来自余吾水,这个余吾水是哪里呢?就是今天内蒙古的土拉河,公元前97年,汉朝贰师将军李广利曾经和匈奴在这里爆发大战,历史上称为“余吾水之战”。
在这些记载中,古代中国中原地区是没有的。但是,在我国一些古籍文献中,很多东西的记载和现代的名字并不一样,但不能就此说我国古代没有。下面咱们说一下,这个西瓜究竟来自哪里,在古代的种植情况是怎么样的。
一、关于外来记载
普遍而大量的记载集中在宋朝,假如我们去翻看古诗词集,在宋朝以前,是没有关于西瓜的诗词的,这也就更加坐实了西瓜是外来的,在宋朝时传入古代中国。
而最权威的记载当属宋朝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里面收录了胡峤在契丹的经历,我们上面已经提过一下,这里详细说说。关于这个,《新五代史·卷七十三·四夷附录第二》中记载:
初,萧翰闻德光死,北归,有同州郃阳县令胡峤为翰掌书记,随入契丹。而翰妻争妒,告翰谋反,翰见杀,峤无所依,居虏中七年……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他这里首先说了胡峤为什么会在契丹滞留七年,然后说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西瓜,而这种瓜是契丹打败回纥后得到的种子。这个回纥是匈奴人,祖上是汉代和三国时期的丁零和呼揭人,咱们的题不在此处,故不再考证。
也有说是南宋礼部尚书洪皓带进来的,洪皓出使金国时被扣押在荒漠中十五年,回来时带来了西瓜种子,他在回国后写了一本《荒漠见闻》,里面对西瓜是这样说的:
西瓜形如扁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瓞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
在洪皓去世后,家人称西瓜是他从金国带进来的。其实后世学者也多持这种态度。到了明朝时,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这样记载:
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是这样说的:
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自五代时传入中国,今南北皆有。
他这个记载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我们等下会论证。这些都似乎证明是在宋朝时传进来的。但是,在我国更加古老的记载中,也是有这种瓜的,只不过那个时候不叫这个名字。
二、关于本土记载
我国远古有没有西瓜,这一直是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人们基本上认为中国古代本土没有。但五十年代末期的一次发掘使这个说法被推翻。
1959年,考古学家在杭州水田畈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个陶罐,里面出现了保存完好的西瓜籽,经过测定,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
这个发现让人迷惑,如果古代中国原本没有,这些四千多年前的西瓜籽是怎么来的?如果有的话,为什么却不见记载呢?其实是有记载的,只不过不叫这个名字罢了。
早在南北朝时,沈约在押支韵的《行园诗》中这样写:
寒瓜方卧垄,秋菰亦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郁参差。初菘向堪把,时韭日离离。高梨有繁实,何减万年枝。荒渠集野雁,安用昆明池。
我们看到这里开始时说了种寒瓜,这个寒瓜是个啥玩意儿?南北朝道士陶弘景在《注瓜蒂言》中也有过寒瓜的记载,里面是这样说的:
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
这里说的永嘉是今天的浙江温州市永嘉县,陶弘景说在这里有寒瓜。而且这个寒瓜在古籍文献中多次出现,比如北魏末年,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卷十》中写一种名叫椰木的样子像寒瓜:
寒瓜,长七八寸,径四五寸。
他这里写这个椰木应该就是我们现在的椰子。到了唐朝时,李延寿在《南史·滕昙恭传》说昙恭非常孝顺,小时候经历过这么一件事:
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
我们看到这个寒瓜的记载非常多,那么这个寒瓜究竟是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首先提到了陶弘景说过这个寒瓜,然后后面还有一段话,他记载的原话是这样的:
陶弘景注瓜蒂言,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
李时珍这个是明确记载在《本草纲目·果五·西瓜》中的,所以我们上面才会说他的记载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他这个我们可以看成是一种解释。他前面说记载是五代时传进来的,但是在南北朝时,陶弘景已经记载过,所以出现的时代早于五代,只不过此前一直在浙东地区,而且不叫西瓜这个名字,并没有传遍中国。
他这个记载可以跟上面的考古发掘联系起来,还可以跟陶弘景说永嘉出寒瓜相对应起来。所以,什么五代时,什么宋时传进来是靠不住的,在远比这些时代早的一些古籍文献中就多有记载,只不过那个时候的名字叫寒瓜。据此,我国古代也可能是西瓜的原产地之一,由于记载名字不同,加上五代时被人从外带入外来品种,并且迅速风靡全国,导致人们认为这是种外来物种,并且以外来命名叫成了“西瓜”。
三、关于种植
汉朝时,氾胜之在《氾胜之书》中提到过寒瓜,但并没有收录种植的方法。到了北魏末年,高阳太守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卷二·种瓜第十四》中收录了种植方法,但他的记载和我们现在的种植有差异,他的记载是这样的:
先以水净淘瓜子,以盐和之。盐和则不笼死。先卧锄耧却燥土,不耧者,坑虽深大,常杂燥土,故瓜不生。然后掊坑,大如斗口。纳瓜子四枚、大豆三个于堆旁向阳中。
《齐民要术》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前面有汉朝氾胜之的《氾胜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农书,但汉朝时的种植方法并不成熟,有些作物是刚从国外传进来,所以在种植收录有多有遗失。而《齐民要术》继承了《氾胜之书》,又收录了当时已经成熟的种植法,而北魏时期,我国农作物、水果和树木已经基本定型,一直到现在都是差不多的种类,所以贾思勰的记载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估量。种瓜也是同样。
一直到了元朝时,对于种瓜的记载仍然多参考了他的记载,《农桑辑要》是元朝官方农书,由当时的司农司编撰而成,但在种植瓜上几乎完全照搬了《齐民要术》,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再重复举例。
明朝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了西瓜种植法,但他的资料来源也多是《齐民要术》,其实这并不奇怪,古代农业编书多参考前人的,然后收录当下的新种植法,假如没有,那就跟以前的记载一样。在这里记载的种法略有差别:
良田,小豆底佳,黍底次之。刈讫即耕,频烦转之。二月上旬种者为上时,三月上旬为中时,四月上旬为下时。
王象晋在《群芳谱》前五十九卷中并没有收录西瓜种植法,不止是没有收录种植法,连西瓜的条目都没有收录。但到了清朝时,官方有补录。
所以,关于西瓜,我国古代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多有记载,也有人说是汉朝时被从西域带了进来,但我们无法找到有关记载和证据。而反之,在我国四千多年前的遗址中却有西瓜籽,而且在古籍文献中多有记载 ,只不过那个时候名字叫“寒瓜”,但那个时候并没有全国流通。也正是名字的不同和流通不便的原因,导致很多人认为我国原本没有西瓜。当然了,也许我们以后会找出汉朝时被带进来的记载。可笔者更愿意相信我国原本就是有西瓜的,抛开那些证据和记载不说,我国地大物博,也有适合西瓜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又怎么会没有呢?我们今天说的仅仅是一种西瓜,但又何尝不是在为我国原产作物追根溯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