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年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史无前例的重大事件,是沉寂十余年的无数学子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

翻开这段尘封已久却又仿佛就在昨日的往事,颇为感慨。除了高考,几乎没有其它教育活动能长久吸引全国民众的广泛关注,很少有哪个历史事件才过短短数十余年就会引发无数的回忆和感慨。

1977年恢复高考,为啥说创历史之最,小平同志为此做了哪些贡献?

伟大领袖邓小平

这是因为高考是一个万众瞩目、影响重大的教育考试制度,也是最为公平的选拔制度。而1977年恢复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的历史时刻,也是个人和民族命运的“诺曼底登陆”。

毫无疑问,1977年的高考,不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命运的转折点,更是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新篇章。它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历史,也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记忆,更是一个永留史册的传奇。

顶住压力,果断拍板

1976年10月,十年动乱终于结束,恢复高考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此高考恢复是迟早的事。但在1977年恢复,则是必然中的偶然,与伟人邓小平的英明决断密切相关。

1977年恢复高考,为啥说创历史之最,小平同志为此做了哪些贡献?

邓小平作教育工作报告

1977年8月4日至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再次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每会必到的邓小平在一旁安静地听,既没有引导大家往哪方面谈,也不对别人的发言表态,其实就是想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8月6日下午,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忍不住说到,大学的学生来源参差不齐,学习基础差异大到没法一起上课,必须尽快废除群众推荐、领导批准那一套,尽早恢复高考招生,凭真本事上大学。

在会上,查全性还指出当时招生制度的四大弊端:埋没真实人才、对工农子弟兵不公平、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

他动情地说道:“一定要当机立断,只争朝夕,越往后拖越影响越大,我们国家太需要人才了。”听完查全性的一番言论,邓小平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环视四座问道:“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

在座的吴文俊、王大珩等科学家纷纷表示赞同,他又问当年恢复高考是否来得及?大部分代表都说来得及,于是邓小平最后表态:“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 今年就恢复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为啥说创历史之最,小平同志为此做了哪些贡献?

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

查全性的发言是引发邓小平表态的重要契机。“文革”后期确定的十六字方针:“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亟需改善,于是参加此次会议的温元凯提出了新的十六字高考恢复方案。这十六个字叫作“自愿报考, 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

没想到邓小平听完发言后当场讲,温元凯的建议至少采纳四分之三。邓小平说,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

邓小平做了决定以后,所有的代表,包括人民大会堂负责茶水接待工作的女孩子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了整整五分钟。8月8日,邓小平正式做了总结性发言。”自此,已经断掉11年的高考总算恢复。

恢复高考,早有准备

许多当年参加会议的专家都还健在,每个人的说法各有差异,这次会议的细节如何已经不再重要。其实,科教工作座谈会上一些专家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只是邓小平决意恢复高考的诱因。

1977年恢复高考,为啥说创历史之最,小平同志为此做了哪些贡献?

邓小平提议恢复高考

早在科教工作座谈会之前,邓小平已经多次有意要恢复高考。1975年邓小平第一次复出时,就有重振教育的举措和想法。到1977年5月24日与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邓小平就已经提出:“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注意普及,又要注意提高。”

要办就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升学必须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邓小平恢复高考意愿已经十分明显。

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他毛遂自荐分管科技和教育。1977年7月29日,在听取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汇报时,邓小平便说:“最近准备开一个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但是与会人员一定要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既不能是行政人员,又要在自然科学方面有独到见解,最重要是要与“四人帮”没有牵连。

邓小平提出,教育与科研两者关系很密切,要狠抓,要从教育抓,要有具体措施,否则就是放空炮。由此可见,1977年8月科教工作座谈会,便是借机提出恢复高考、实现其设想的一个场合,而决定恢复高考,则是邓小平抓教育的“具体措施”。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在北京重新召开了第二次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一些保守派人士对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大学生持反对态度,明确表示反对高考。教育部主要负责人也表现出相当消极的态度,以至于会议一直悬而未决。

1977年恢复高考,为啥说创历史之最,小平同志为此做了哪些贡献?

高考完,准备报到的大学生

9月19日,邓小平找教育部负责人谈话,关于恢复高考,邓小平严厉批评道:“我希望教育部不要成为恢复高考的阻力。教育部首要的问题是要思想一致。赞成中央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你们就改行。”

同时,邓小平还批评道:

“你们起草的招生文件写得很难懂, 太繁琐。关于招生的条件, 我改了一下。政审, 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 热爱社会主义, 热爱劳动, 遵守纪律, 决心为革命学习, 有这几条, 就可以了。”

最后,邓小平总结道:“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9月21日传达了邓小平的讲话后,形势出现转机,招生工作会议在9月25日顺利结束。

1977年9月30日,教育部呈送恢复高考的报告。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讨论。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至此,高考从制度上正式恢复。

回顾恢复高考那段历史,可以明显看出,恢复高考最主要的因素是邓小平高瞻远瞩,力挽狂澜。邓小平顺应历史潮流,敢于推动时代前进车轮,恢复高考的大胆决定既是时势造英雄,又是英雄造时势。

在“文化大革命”还未否定,“两个凡是”大行其道的时期,恢复高考确实是一个突破坚冰的重大举措,需要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否则高考将不是中断11年,而会是中断12年或更久。

考试规模,空前绝后

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式通过官方公布,像秋天里的一声惊雷,唤醒了千万中国青年沉睡的梦。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通过公平竞争来决定是否录取,确实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特大喜讯,无数学子期待已久。

1977年恢复高考,为啥说创历史之最,小平同志为此做了哪些贡献?

得知恢复高考消息,无数学子奔走相告

从1977年10月21日正式宣布恢复高考,到12月中旬全国各地陆陆续续真正进行高考,所有准备高考的考生和家长都有种莫名的兴奋,很多家庭甚至有两个以上的子女准备同时参加高考,那段时期茶余饭后最好的话题就是恢复高考这件事,整个社会的神经都被高考所牵动。

同时,每个中学的老师都在精心为自己的毕业生辅导备考,每一场辅导课都爆满,老师也愈发受人尊敬,每一个善于答题的同学都是大家心中的大神。不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有一种兴奋、好奇、期待和憧憬的心理。经历过11年的中断,大家都很好奇真正的高考会是什么样。

1977年恢复高考,为啥说创历史之最,小平同志为此做了哪些贡献?

认真备考的青年学子

虽然大家都做好高校招生人数不多的心理准备,但没有人知道确切的招生数字,谁都觉得自己会是那个幸运儿,但谁都觉得自己可能落榜。

当时能步入考场的考生,都带着一种兴奋和好奇,以及些许紧张的心情,还有一种神圣的感觉。77年考风淳朴,考场几乎无人想作弊。当年在吉林监考的老师说:“当时没有一个打小抄的,考试结束后,也没有一个说话的,大家都带着神圣的表情离开考场。”

1977年恢复高考,为啥说创历史之最,小平同志为此做了哪些贡献?

奋笔疾书的考生

总体而言,77年高考的考风是非常好的。77年高考激动人心的情形,甚至在考后一段等待的时间里都还在延续。

创高考历史四大之最

在中国高考史上,1977年高考四大之最也是空前绝后,史无前例的。

录取率最低,竞争最激烈

原本预计报名人数有可能多达2000多万,原定计划招生20万人,那么录取率仅有1%。后来不少省市采取了初试和终试,这一年全国最后实际考生数为570万人。

后来经邓小平提议,国家计委、教育部决定扩大招生,经过扩招本科生达到2.3万人,各类大专班共计4万人,本科大专共扩招至6.3万人,扩招比例达29.3%,高考过后录取了272971人,按考生比例算为21∶1,录取率达到4.8%。虽然扩招,但这仍然是中国高考史上最低的录取率。

考试天气最冷

不像现如今的高考都是提前准备好,全国统一6月份考试。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是匆忙而果断的决定。高考的准备工作异常紧张,各省市都按倒计时来安排命题和印制试卷等工作。

1977年恢复高考,为啥说创历史之最,小平同志为此做了哪些贡献?

穿着厚棉袄复习功课

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许多省的命题场所和物资都是临时决定,考试时间也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多数还是在12月中旬。比如北京是在12月10-11日,上海为12月11-12日,福建是12月16-17日,黑龙江则是12月17-18日。虽然大家都是在极冷的三九天考试,但是所有考生的心都热血沸腾。

场面最壮观

1977年的高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特别、最壮观的一次高考。1977年共有13届的考生共同走入同一考场。这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场景。考生经历五花八门,年龄差距相差悬殊,不仅有许多兄弟、姐妹、师生同考的情况,还有叔侄同考、夫妻同考的怪异现象。

临时复办学校最多

高考录取结束后,因为报考人数众多,国家又确实需要人才,教育部临时决定扩招,很快各省市匆忙复办了许多专科学校,并开始招收走读生。

1978年以后也有过扩招,但1977级的扩招特别匆忙,以至于许多复办的师专没有校舍,临时寄宿在师范学校开学,甚至借用小学的教室来上课。

最为神奇的是福建龙岩师专77级新生,1978年5月初才入学,只能借用龙岩东街小学的教室上课。咋一看,二三十岁的青年大学生,使用低矮的小学课桌椅听课,也是中国高教史上少有的奇观。

知识改变命运

1977年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恢复高考也可以称之为一次真正意义的革命,其影响远大于创立高考的影响,以至于2002年高考制度建立50周年几乎无人纪念,而2007年恢复高考30周年却再次引发全民高度关注。

1977年恢复高考,为啥说创历史之最,小平同志为此做了哪些贡献?

邓小平和77届高考生合影

虽然大多数人注定会失败,但在很多人心目中,考试本身就已经是给予被遗忘十年最大的补偿,能得到这个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己足以让他们对社会、对命运感激不尽。

积聚十三届的考生,荒废十余年的学业,一个多月的备考时间,使许多报考者曾经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甚至在数学科开考后就直接放弃。能够参加正式的高考,能够坚持到最后就已经很不简单。“文革”期间坚持读书者不全是最聪明者,更多的是喜欢读书者、有信念者。知识改变命运,在恢复高考的当年体现得特别明显。

高考亲历者回忆

① 遗憾落榜的陈章

1972年高中毕业的陈章回忆到,1977年,他和1966-1977年毕业的兄弟姐妹们参加中断11年的高考。报考文科的他,考试内容是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和地理。

现在仍然依稀能够记得当时的考试题目,数学考试难度和现在初中知识差不多,一题三角函数、一题混合四则运算,三角函数题完全正确,混合运算去绝对值有误。语文作文(押的题:到处莺歌燕舞)居然押对了题目,当年的作文题目:大治之年气象新。

陈章是猜中作文题目,又名落孙山的唯一考生,高考后他因工作出色留在了工作队,成为了基层干部。

② 金榜题名的姜启时

1977年10月21日,当姜启时听到恢复高考的通知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简直就像做梦一样,兴奋的几个晚上没睡着觉。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更是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恢复高考就像原子弹爆炸一样,震撼了整个中华大地。他回忆到,参加高考时的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29岁的年纪和16岁刚高中毕业的妹妹一起参加了高考。

1977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570万,十年废学被堵在大学校门外的知识青年则多达3000多万。值得庆幸的是,姜启时和妹妹两人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成为乡邻中的一段佳话。

姜启时说到,当时的考题并不难,现在的初中生可以轻松考个好成绩,但是对于当时的青年来讲,无疑是“上刀山、下火海”的难度,对于满身伤痕的中国来说,降格录取,尽快培养一批大学生是最好的选择,570万考生,最终录取了20万。

心怀感恩,报效国家

这批年龄差异悬殊、大多经历上山下乡磨炼的大学生明白命运之神对他们格外眷顾,历史给了他们非常好的机遇,他们中的多数人对邓小平、对国家和社会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顽强拼搏,刻苦向上的精神,影响了他们的一生。许多人都具有为国家民族勇攀科学文化高峰的使命以及报效国家的使命。

1977年恢复高考,为啥说创历史之最,小平同志为此做了哪些贡献?

1977年恢复高考的准考证

77级以及后来的78级大学生,多数都是从社会走过来的,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大学生中成份最复杂、年龄跨度最大的一群人。

他们作为恢复高考的幸运儿,在学习氛围特别好的时代里成长起来,毕业后填补了巨大的人才空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人则成为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此后,通过一次次高考改革,选拔出千百万优异的学生,经过培养,许多人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骨干。中国近四十余年来的经济腾飞,追源溯流,与高考制度的恢复和不断改革密不可分。

历史不一定能记住77级大学生具体个人的功名与成就,但一定会记得整个群体的命运与作为,历史不见得会记得每一年的高考,但一定会永远记得1977年的高考!

结束语:作为1977年高考恢复的决策者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公解放了国人的思想,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大力发展。为中华民族独立、繁荣、振兴和中国人民解放、自由、幸福奋斗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邓小平同志始终在人民中间,也始终在人民心间,永远值得后世缅怀与敬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