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迅速由单一陆军体制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转变。为适应这一转变,陆续建立起各类军事院校。1952年5月16日,为了加强人民解放军的后勤工作,训练全军团以上后勤领导干部,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决定创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方勤务学院(简称后勤学院)。命令指出:“为了国防建设需要,及时培养后勤干部,加强后勤领导,特决定军委创立后勤学院。”同年6月19日,中央军委决定,以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正军级,校长彭绍辉)与总后高级后勤学校合并组成后勤学院,直属中央军委领导,院址在北京(总后高级后勤学校原址),调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李聚奎任后勤学院院长。
第一高级步兵学校(天水)校址
李聚奎上将(1958年授衔)
1952年6月22日,毛主席下达了李聚奎出任后勤学院院长的命令。8月下旬,李聚奎在沈阳交代完手头的工作后,到北京走马上任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953年1月,学员们4个月的预科学习结束,干部、教员陆续到位,急用的教材也编写就绪,校舍建设也已取得初步成绩,后勤学院基本具备了开学条件。于是,1月18日,李聚奎代表后勤学院党委向中央军委写了后勤学院拟于2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的报告,并请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为后勤学院题词。
1953年1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为后勤学院颁发训词。
毛主席题词如下:
后勤学院李院长和全体学员、教职员工同志们:
我祝贺你们在预科学习和教学上的成绩,并希望你们在今后圆满地完成军委所给予你们的学习和教学任务。
对于现代的军队,组织良好的后方勤务工作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任何轻视后勤工作、以为后勤工作不是重要的专门的科学、不需要有系统地学习、不需要精通业务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必须学习苏联军队完整的后勤工作建设,研究朝鲜战争中后勤工作的状况和经验,以达到我军后勤工作现代化和正规化的目的。后勤学院全体教员、职员、学员,应当团结一致,为完成这一光荣任务而奋斗!
主席毛泽东
一九五三年一月三十一日
朱德的题词是: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立现代化的后勤工作,是巩固国防、保卫我们伟大祖国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关于后勤学院建院时的级别,很多人都认为是大军区级,而且首任院长李聚奎后来授上将,那还不是大军区级?甚至有些书籍文章里也是这么提的。其实不然,建国初期的大军区级单位很少,大军区司令员基本上都是后来的元帅。1955年重新划分军区后,大军区主官才由上将、中将担任。1952年进行的全军干部评级,根据干部的资历和任职,其中规定:“兵团及相当于兵团之二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一般应评为正兵团级,个别不适宜者应酌情降低。”评级时李聚奎已到后勤学院任职,被评为副兵团级,显见后勤学院当时不是大军区级。也有人认为后勤学院与军事学院一样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应该是大军区级。其实,这一时期建立的总高级步校(校长宋时轮)和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也都直属中央军委领导,也是兵团级。而且,也不可能以军级机关建立大军区机构。最后再看一下总政治部组织部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史资料(第四卷)》(长征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的权威表述:“1952年7月,以第一高级步兵学校和高级后勤学校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方勤务学院。后方勤务学院为兵团级单位,直属中央军委领导。”
1955年6月,后勤学院首批400名学员经过2年8个月的学习圆满毕业,彭德怀、贺龙、聂荣臻等开国元勋亲自到学院祝贺,参加毕业典礼。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多次接见学院毕业学员和先进工作者。
1957年1月22日,毛泽东、邓小平、彭德怀等领导人接见后勤学院先进教学工作者和速成系第三期毕业学员。
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从1955年2月份起进行了军衔评定工作,到7、8月间,授予将官军衔人员名单基本敲定,报请中央军委批准授予,李聚奎被评为上将。但就在授衔前夕,这年8月,李聚奎被周总理点将,出任新组建的国家石油工业部首任部长。因此在9月底给高级将领授衔时,李聚奎与上将军衔擦肩而过。1958年李聚奎和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余秋里中将对调,重回军队后补授上将军衔。
李聚奎之后,后勤学院院长先后为:邱会作中将(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兼)、张池明中将(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张天云中将(总后勤部副部长兼)、戴金川少将;
后勤学院政治委员:彭嘉庆中将(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阎捷三少将。
1956年7月,军委训练总监部在《对全军各级院校分类的意见》中提出,各军事学院和学校按类型和培训对象区分为五个等级:方面军、集团军、军、师、团。当时我军并没有方面军和集团军的建制单位,而方面军和集团军的编制等级即大军区和兵团级。
这次确定的军队院校等级,相当于方面军一级的有3所:
高等军事学院(新建)、军事学院、政治学院;
相当于集团军一级的有7所:
军事工程学院、后方勤务学院、总高级步兵学校、海军学院、空军学院、炮兵学院、装甲兵学院(以上海、空、炮、装学院系准备新建)。
1957年1月,后方勤务学院划归总后勤部领导。
1960年4月,总后方勤务部改称总后勤部;同时后方勤务学院更名为后勤学院。
1960年1月张池明中将、彭嘉庆中将签发的后方勤务学院毕业证书。
1961年后方勤务学院营房系二期学员毕业留念。注意此时还用后方勤务学院老名。
1963年后勤学院卫勤系第三期学员毕业合影
“文革”初期,军事院校受到很大冲击。1969年2月19日,中央军委批准了《军队院校调整方案》,将125所院校减少到43所,82所院校被裁撤,其中就有后勤学院。
这是1975年重拍电影《年青的一代》里的上海地质学院礼堂,就是在后勤学院礼堂拍的,当时归海政歌舞团使用。
“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为了加强人民军队正规化、现代化的建设,提高我军指战员的军政素质,中央军委决定对军事院校进行恢复和调整。1977年11月7日,中央军委决定,以军政大学后勤系为基础,重新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校址在北京原后勤学院旧址。主要任务是培训团后勤处长和机关科长以上各级后勤指挥、勤务领导干部。12月23日,中央军委任命军事科学院顾问陈漫远为后勤学院院长,李聚奎为政治委员。
复建后的后勤学院(大军区级)首任院长陈漫远
1978年1月6日,中央军委批准,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执行大军区级权限。
1978年3月1日, 复建后的后勤学院开学典礼
1978年3月3日《解放军报》
以后,杨秀山(开国中将)、徐芳春先后任后勤学院院长,曹思明任政治委员。
1981年后勤学院高级班毕业留念
1985年10月,中央军委提出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决定合并军事、政治、后勤三大学院,组建国防大学。同时撤销政治学院、后勤学院。
1986年6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在原后勤学院院址另组建一所中级后勤指挥学院,仍定名为后勤学院,执行兵团级权限,直属总后勤部建制领导。任命总后勤部军事交通部部长李伦(开国上将李克农之子)为后勤学院院长,当时后勤学院缺政治委员。
新组建的后勤学院(兵团级)院长李伦中将
1989年6月李伦中将调任总后勤部副部长,杨发勋中将任后勤学院院长,许胜中将任政治委员。1990年4月许胜调任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张超中将继任后勤学院政治委员。
90年代初的后勤学院
为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适应我军体制编制调整精简的形势,1992年9月中央军委颁发《全军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方案》,后勤学院再度被撤销。
后勤学院和后勤指挥学院院徽
1993年初,随着新时期我军军事战略方针调整,中央军委决定恢复后勤学院,为中级指挥院校,并更名为后勤指挥学院,隶属总后勤部,行使正军级权限。1993年1月江泽民主席为学院题写院名。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徐根初少将任后勤指挥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基地指挥部司令员芦光祖少将任后勤指挥学院政治委员。此后,该院院长、政治委员均为少将。
后勤指挥学院(后勤学院)成立50周年纪念
2011年9月,胡锦涛主席颁布命令:后勤指挥学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
更名后的后勤学院
后勤学院成立60周年纪念
2016年1月,新一轮军改中,军委总部体制调整为军委多部门制。随后,后勤学院转隶新组建的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
2017年7月,后勤学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为副军级,并入国防大学。
2017年9月28日,调整组建的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举行升旗仪式。
后勤学院成立70年来,共培养了10万多名后勤指挥人才,其中有400多名成为将军。期间,经历了三度撤销,三度复建,三易其名,三次降格,五次变更隶属关系……唯一不变的就是院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