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服气与否,都不得不承认,当代亚洲第一文化输出大国就是日本。以潮流时尚的流行文化为例,不仅在国内颇具人气,甚至风靡亚洲甚至全球,具有非常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滨崎步,真正意义上的亚洲音乐天后
至于诸如二次元、御宅、腐女等热门词汇,早已超脱出了语言互动的框架,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像《某科学的超电磁炮》,已经成为了二次元圣地B站的“镇站之宝”
在这些词汇中,“治愈”同样有一席之地。
何谓“治愈”?按在日语语境里,“治愈系”指的是能够抚慰心灵、给人以持续,恒久,连续的舒畅感的一系列事物,里面涉及到到了音乐、影视、动漫、艺人等一系列的文化产业作品,在日本国民的潜意识中起到了含蓄并持续的作用。
一言概之,“治愈系”文化不仅包含着日本民族独特且浓厚的文化底蕴,更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存价值观。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认识“治愈系”文化?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治愈系电影《小森林》截图
1)一些“治愈系”作品
1)“治愈系”音乐
所谓“治愈系”音乐,最早指萌芽于上世纪90年代末,“可以令人心情放松舒缓,抚平听者心灵创伤”的音乐。
通常,人们公认喜多郎先生是治愈系音乐的启蒙者,坂本龙一也有着“治愈音乐之父”的赞誉。另外,诸如久石让、姬神、S.E.N.S(神思者)等音乐创作者,都是“治愈系”音乐创作领域的代表人物。
坂本龙一
在流行音乐领域,同样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治愈系歌手。
很多乐评家/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经常会提到一位“尊为治愈系女神”的音乐人——RURUTIA(ルルティア)。有音乐杂志评价:“其歌曲不仅在旋律上具有丰富的感情,音质轻柔而亲切,在歌词方面更是将治愈的目的表达得十分到位”。
RURUTIA
除了RURUTIA之外,我们比较熟悉的坂本真绫、花泽香菜、手岛葵等歌手,也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愈系女歌手”。
花泽香菜
2)“二次元”文化
说到这儿,相信有不少同学发现,很多治愈系女歌手,同时也和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比如前面提到的坂本真绫和花泽香菜,都是深受大家喜欢的动漫声优。
说到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就不得不提日本的治愈系动漫。像《夏目友人帐》、《萤火之森》、《未闻花名》、《你的名字》、《秒速五厘木》等等,都是非常典型且优质的治愈系动漫作品。
动画电影《秒速五厘米》截图
再以“和风”治愈系动画《虫师》为例,主人公虫师虽然过着四海为家的漂泊生活,但是每到一个异乡,都为他人解决因“虫”而起的奇异事件,并在漫长的旅行中收获了许多淡泊的温情。“温和的色调,大量的自然风光和“和风”的音乐以及传统的日式绘制方法,都充满了治愈的功效。”
“谁都没有错,人和虫都只是为了生存,所以你要活下去”
对于“治愈系”动漫作品,有日本学者如是评价道,“治愈系动漫作品的剧情大多平淡舒缓,基本上没有刻意的大喜大悲和色情暴力元素,多是从看似不经意的生活细节中刻画并诠释现实生活。”
3)“治愈系”周边产品
另外,各种各样的治愈系周边,也深受日本民众的喜爱。比如各式各样的治愈系文具和玩具(大头娃娃、桌上型绿色小盆栽等)深受学生和上班族们的欢迎。日本铁道公司推出的季节主题式的新干线列车广告,不仅激发了人们对治愈系风景名胜的向往,更推动了“治愈系旅游”的风潮。
日式文具店
2)为什么“治愈系”文化能在日本流行开来?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日本文化的“独特性质”中窥知一二。
1)自然崇拜
众所周知,地质和气象灾害(地震、海啸等)一直伴随着日本国民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即便到了今天,日本人依然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拜。
比如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其内核除了“祖先崇拜”之外,还有“自然崇拜”的内涵。因此,在神道教体系里,不仅山、大树、瀑布,甚至连怪状岩石都可以“成为神”或可以“传承神的精神”。
神道教建筑
2)骤增的生活压力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充分享受工业化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生存空间也受到了隔离和挤压。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日式建筑,被西方的水泥钢筋所取代;城市的天际线,也逐渐被引以为傲的摩天大楼所遮蔽。
一言概之,土地早已失去了与人类情感相通的内涵,反倒成了资本眼里可遇不可求的资源。
下雪的东京
生存空间的严重挤压、工作与生活的高节奏、淡漠的人际关系以及日趋固化的阶级关系,激发了人们寻求一种可以回归并亲近自然的、治愈心灵的疗伤方式。显然,活生生地长在土地上的动物和植物,更能让备受压力折磨的人们有安全与舒适的感觉。
于是,借助自然意向和自然音效构建的纯音乐,成为了治愈系音乐的主流。“人们听到了泉水叮咚,听到了风声鸟鸣,仿佛从琐事喧嚣中找回了民族根性中崇拜自然的那份虔诚。”
电影《海街日记》剧照
3)“不安定感”
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南博曾用“日本人自我的不确实感”来评价日本民族心理的弱点。“日本人之所以被认为缺乏主体性、没有确立自我、没有自我主张、不自己积极主动地行动等,皆是自我的不确实感造成的。”
二战结束后,尽管经济有了迅猛发展,但这种心理弱点激发的社会现象,被彻底放大。
传统家庭功能的丧失、集团感和荣誉感的下降。物化的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因素,使得日本的年轻一代,无法像自己的长辈一样,在家族和企业中获得归属感,也无法从人际交往中获得客观的评价与心灵的慰藉,“这无形当中加剧了他们的自我迷失”。
电影《东京奏鸣曲》截图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当属日本社会中数量庞大的亚文化群体——御宅族。尽管国内年轻人乐于以“废宅”自居,但此“废宅”非彼“废宅”。“他们习惯于把自己困在家中,最好的伙伴要么是流行小说,要么是偶像组合,甚至可以是ACG作品中的虚拟角色。”
坦诚地说,他们一直都是非主流的存在。即使在“御宅”文化发展迅猛的今天,“宅男”依然受到歧视和白眼(拓展阅读:东瀛志:日本的“废宅”到底有多“废”?)。
日本网友公认的“宅男”形象
3)结语
实际上,需要“治愈文化”的不仅仅只有日本。放眼看现实中的自己,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变得愈发“无趣”——“为了生产而生产,为了积累而积累,为了金钱而金钱。人之为人的根本逐渐丧失,生活的意义无处可寻。”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治愈的心理需求日益增强。正如2008年国际和平组织总裁斯科特·韦伯,在全球公益慈善论坛上所说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想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要尽可能地努力找到根源是什么,能够在根源上加以解决,这样我们就不会花10倍到100倍以上的钱来解决发生的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要让人们改变他们生活的水平和环境,给他们安全感。”
科特·韦伯
一言概之,“治愈”并不只是风行一时的流行时尚,而是深刻反映社会状况的文化现象。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相信这篇文章,能够让大家对日本的流行文化有更深一点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