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统称的“新年”。在中国的历史上,元旦并不是这一天,而是指夏历(阴历,又称农历)正月初一。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从字面的角度来说,元,为“始”,凡数之始成为“元”;旦,为“日”;“元旦”意为“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那么为什么我国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会变成现在公历的1月1日了呢?这得从历法及国际接轨说起。
《改用阳历令》
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孙中山于1921年1月1日晚在南京举行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上,当场发布了一道《改用阳历令》,以当日为中华民国元旦元年。公历系统,因此正式进入官方视野。
《改用阳历令》颁布不久,孙中山又发布了一个叫《命内务部编印历书令》的文件,核心内容为:新旧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旧历的吉凶神宿迷信成分一律删除。
自此以后,公历新年虽然有了官方合法性,但民众对此并不十分买账,从公历到农历的转变,从表面上来看只是一个元旦和一个春节之间的转化,但实际牵涉是非常多的,以至于它在民间不温不火,反响平平。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使用久远,早与社会各项事务联系极为紧密,在短时间内弃用,会有诸多不现实的因素。比如说财务方面,以前一直都是习惯在春节前为新年结算,若是以元旦为新年结算,相当于结账日期提前了一两个月,还债的人要提前一两个月还钱,分红的人要提前一两个月分红。当时孙中山改公历1912年1月1日为元旦,随即就收到了当时上海商务总会发来的请愿电报,说商界流行农历结账习俗太久,请求1912年仍旧以当年的公历2月17日为结账日期,就是因为那一年2月17日是农历的除夕。
除了直接利益纠纷外,春节在文化方面也同样不能被公历新年所取代,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公历对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
而这农历就不简单了,它更像是国人劳作几千年得出的一个生活总结,与我国农耕文化有高度的匹配性,对于当时最广大的农村农民来说,公历可能只是一个固定的日期,而农历则关系到他们的耕作时间表、婚丧嫁娶等众多实际生活。
因此,农历的这种习俗在当时就表现出了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更是在当时新旧二历并存的民国社会里造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政府、学校、报馆等社会中上层机构用公历,农民百姓小商小贩都用农历。
时至今日,随着国际化的进程,都市中使用农历的人逐渐减少,公历愈发流行,我国也从最初的农业社会跨入现代社会。在元旦,跨年的气氛愈来愈烈,多一个假期自然是好的。而春节依旧是国人最盼望的日子,也是我国节日文化中最传统、最有代表的一个。
大家元旦和春节都有什么安排呢?
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时期,小农希望大家在享受新春佳节的同时更要做好防护,为自己,也为家人。
小农找到了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2021年元旦春节健康提示,有这样几点大家万万不要忽视:
1:
避免非必要的跨境旅行,国内新冠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限制出行,低风险地区之间可错峰安排旅行,建议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假期避免或减少外出。
旅行期间要服从旅行目的地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备好口罩、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湿巾等物品。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保持距离、勤洗手、尽量减少人群聚集活动,控制聚餐人数规模。
旅行归来后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2:
尽量避免接触活禽或活禽市场,不要购买活禽。在采购时选购通过核酸检测并具有核酸检测报告的肉制品。
3:
减少聚餐,不要举办大规模聚餐活动,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毒。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未经消毒的奶、未削皮的水果、生的蔬菜,不喝生水。
4:
使用燃气、煤气灶具或小型油、汽发电机时,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艰辛抗疫路,还需大家共同守候。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