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里藏刀的故事(“笑里藏刀”典故出处,巧用“笑里藏刀”之计的精彩历史故事)

“笑里藏刀”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表面意思是一个人脸上挂着笑容,心中却藏着尖刀。比喻外表和善,内心却阴险毒辣。即伪装和善,内心阴险,暗谋害人的诡计。作为成语,用于描述一个人时,多含贬义,与其相近的成语有口是心非、口蜜腹剑、暗箭伤人、绵里藏针等。

笑里藏刀的故事(“笑里藏刀”典故出处,巧用“笑里藏刀”之计的精彩历史故事)

(阴险的笑)

“笑里藏刀”还是“三十六计”之一。在《孙子兵法》“始计篇”讲了兵家的“十二诡道法”,其中第二条叫“用而示之不用”、“笑里藏刀”之计。成书于明清时期的《三十六计》,“笑里藏刀”被列为第十计。作为用兵计谋来讲,是一个中性词,往往指用兵有奇谋。

一、“笑里藏刀”典故出处

“笑里藏刀”出自后晋刘昫《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要权,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 李义府因善写文章,被荐举入仕,任门下省典仪,后又被推荐当了监察御史。李义府善于奉承拍马,他曾写文章颂扬唐太宗,因而博得太宗欢心。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李义府为太子舍人。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后,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李义府改任中书舍人。李义府积极迎合高宗,又得到高宗的信任,任中书令。从此,飞黄腾达,宠冠朝廷。

笑里藏刀的故事(“笑里藏刀”典故出处,巧用“笑里藏刀”之计的精彩历史故事)

(《武媚娘传奇》余皑磊扮演的李义府)

李义府外表温和谦恭,与人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但大臣们知道,他内心极其阴险,因此都说他笑里藏刀。李义府生性贪婪,与妻子、子婿大肆卖官鬻爵,又培植亲信、广结朋党,权势熏天。有一次,李义府在宫中看到一张官员任命状,回家后,便让儿子把即将任职的人找来,对他说:“你不是想做官吗?几天内诏书即可下来,你该怎样谢我?”那人立即领会,忙给李义府奉上厚礼。

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升任右相。他在皇帝面前谄媚迎合,在外则肆意乱为,百官皆畏其势,无人敢言其过。唐高宗对此略有耳闻,对李义府进行了告诫。然李义府却不以为然,扭头便走。唐高宗虽未追究,但也心怀不满。

笑里藏刀的故事(“笑里藏刀”典故出处,巧用“笑里藏刀”之计的精彩历史故事)

(《武媚娘传奇》里的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

不久,李义府请术士杜元纪望气。术士称李义府的宅第有冤狱造成的怨气,需要布施二千万钱来压制怨气。李义府深信不疑,于是大肆搜刮钱财。人们都以为李义府在窥测灾异,图谋不轨。这时,李义府又向长孙延索要七百贯,授给他司津监的官职,结果被人告发。

同年四月,唐高宗将李义府下狱,命刑部尚书联合御史台、大理寺一同审讯。不久,唐高宗下诏,将李义府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县),其子婿也都遭到流放。朝野对此无不称快。

二、北宋名将曹玮巧用“笑里藏刀”之计杀敌

曹玮,北宋名将,谥号“武穆”,后世也称其“曹武穆”,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曹玮沉勇有谋,知镇戎军时,招降外族,袭破西夏,屡立战功。李焘评曹玮:“玮用士得死力,平居意气舒暇,及行师,多奇计,出入神速。”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一日玮方对客弈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堠骑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曰:“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在镇守西北边境时,曹玮就曾经巧用“笑里藏刀”之计,智杀叛徒。有一天,曹玮正在与客人下棋,忽然有人进来报告:“有千余戍卒叛逃到西夏去了。”众将闻之变色,相顾无言,不知所措。曹玮谈笑自若,缓慢平静地说:“那是按我的命令派遣出去的,这件事你不要再向外说了。”西夏人听到曹玮这样说,以为这些人是宋军派来的奸细,于是西夏国就把这些人全部杀掉。曹玮随机应变,巧用“笑里藏刀”之计,借刀杀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将叛徒铲除了。

笑里藏刀的故事(“笑里藏刀”典故出处,巧用“笑里藏刀”之计的精彩历史故事)

(西夏王陵)

在沈括《梦溪笔谈》里,还记载了曹玮巧计破敌的一幕。

曹玮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而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曰:“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少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北宋时,西夏兴起,常骚扰中原,边疆不得安宁。曹玮被派往西北边疆,抵御经常来侵扰边疆的西夏军队。

有一次,曹玮带兵和西夏军交战,取得胜利,西夏兵丢下牛羊辎重逃跑了。曹玮命令部队驱赶着西夏人丢下的牛羊,抬着辎重,一路上,队形散乱,步履缓慢,慢悠悠地往回走。部下很担忧,对曹玮说:“要这些牛羊没有什么用,徒使将士疲累不堪,不如把牛羊丢掉,整起队伍赶紧返回吧。”曹玮笑而不答,只让静候时机。

西夏兵逃出数十里后,听说曹玮贪图牛羊辎重,叫士兵们又赶又拖,队伍不整,一片混乱,觉得可趁此机会大破宋军,于是又调头来袭击宋军。曹玮得知后,反而让部队更加缓慢而行,走到一个地势有利的地方,停下来等待敌军到来。

西夏军逼近了,曹玮派人对西夏军说:“贵军远道而来,我们不愿趁你们疲乏之时进攻,请你们休息兵马,稍后再战。”

西夏军正累得精疲力竭、人困马乏,听说可以休整后再战,都欣然答应,整军歇息,严阵以待。

休息了一阵子后,曹玮又派人对西夏军说:“休息好了,可以开战了。”于是双方击鼓进军,没想到西夏军一战即溃,被打得落花流水。宋军大胜,丢掉牛羊,凯旋而归。

部下都不明白曹玮为何如此用兵,纷纷来向曹玮请教。曹玮缓缓答道:“敌人逃出几十里,我知道他们已经疲惫了,我再用贪利引诱他们上钩,回来袭击我们,这一来一去,他们已奔驰了近百里。当敌人刚冲过来时,他们士气正旺,精神兴奋,此时胜负难定。而远行之人,停下来休息一阵后,会全身松弛,腿脚麻痹酸痛,这时,他们的士气也松懈了,这样就很容易打败他们了。”

曹玮看似为对方着想,其实暗藏杀机,用表面的形象迷惑敌军,让敌军放松警惕,钻入圈套,从而一举获胜。

三、公子光用计刺杀王僚

春秋末期吴国的公子姬光,对吴王僚即位十分不满。公子光虽然表面上对吴王僚毕恭毕敬、唯命是从,但心里却欲杀吴王僚而自立。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公子光见他智勇双全,便把他收留,纳为知己。伍子胥将吴国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也非常器重他。公子光与伍子胥、专诸密谋,待时机成熟,就刺杀吴王僚。

公子光探知,吴王僚最喜爱吃炙烤出来的鱼肉,便让专诸专心学习烤鱼的烹饪技法。公元前515年,楚平王去世,吴王僚趁楚国举丧的时机,命令自己的二弟公子盖馀、属庸领兵围困楚国的潜;让季子去晋国,观察各个诸侯的动向。楚国发兵断了吴将盖馀、属庸的后路,吴兵被围困,不能回军了。这时,吴公子庆忌也正出使卫、郑二国。此时,吴国空虚,正是好时机。公子光急忙与伍子胥、专诸商议刺杀僚的策略。

公子光备办酒席,假惺惺、笑盈盈地邀请吴王僚来吃炙鱼。吴王僚为防万一,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吴王僚身上穿了三层甲衣,随身带了一百名贴身侍卫进入公子光家。公子光满面笑容地同吴王僚入座就席。

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称脚痛而离席,来到早已布置好的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专诸手捧一碟香美的炙鱼来到吴王僚面前,突然,专诸掰开鱼肚,飞快地从里抽出“鱼肠”短剑,使劲刺入吴王僚的怀里,短剑穿过甲衣,从吴王僚的背部刺出,吴王僚当场死亡。专诸也被王僚的侍卫乱刀砍死。公子光、伍子胥率数百名伏兵从地下室杀出,迅速杀死了吴王僚的卫队。公子光继吴王位,即吴王阖闾。这个事件,史称“专诸刺王僚”或“鱄设诸刺吴王僚”,后成为中国京剧传统剧目,不断上演。

笑里藏刀的故事(“笑里藏刀”典故出处,巧用“笑里藏刀”之计的精彩历史故事)

(春秋传国时期短剑)

在平日生活里,一个人若“笑里藏刀”,背后使坏,自然阴险卑鄙,这样的人即使一时得利,终究被人唾弃。而在用兵时,兵不厌诈,能用“笑里藏刀”之计巧妙击敌,是智谋的体现。可见凡事有好有坏,同样一件事,不同场合、不同立场、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评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