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功地取代了英国成为新的海洋和世界霸主。 与法俄德诸国不同的是,美国并没有直接用力量来挑战英国,虽然美国的国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超过了英国。章骞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对美国立国以后海军200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总体上的观察,并就几个重要历史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章骞先生认为,美国在自身力量不断发展并最终超越英国的过程中 , 并没有过分滥用自己的优势力量来解决自己和英国及其他列强之间的矛盾 , 而是在加强自己的力量建设的同时不断在理念和制度上进行创新 , 从而在利用力量把其他竞争者逐渐挤开的同时从内部和平解构了大英帝国海上霸权的基础 , 使得大英帝国最后既无可奈何 、 又心甘情愿地向美国移交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
———张耀
“太平洋帝国”的形成
美西战争的结果也刺激了海军的发展,尤其是经过激烈的讨论, 1899年2月6日美国参议院顶住了包括前总统克利夫兰、哈里森以及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等组成的“反帝国主义同盟”的呼声,以2/3的多数通过了兼并菲律宾的决议。由此,美国真正形成了所谓的“太平洋帝国”。但是由于菲律宾与美国本土的距离遥远,而且人口众多,为了保住这一块海外领地,传统美国海军的那种近岸防御型战舰将无法胜任,这样, 不管是指挥体系以及舰艇的设计等海军发展思路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自从1842年海军现役军官委员会解散以后,美国海军长期以来只是在海军部下设立一些互相独立的主管部门(局)缺乏业务上的协调,也没有专业军官指导集中的计划工作以满足战略上的需要并相应发展舰艇建设和海军组织建设。很早以前就有成立海军参谋部的呼声。到了在美西战争中,曾经成立了一个包括马汉和3名部长顾问组成的临时性的海军战争委员会,该委员会曾经向北大西洋分舰队及时通报消息,同时在对共同的军事目标派遣部队方面也卓有成效。战争结束后这个委员虽然被解散,但是人们开始着手在陆军和海军中各组建一个类似的永久性机构, 并创建一个能促成陆海军更好协作的权威性协调组织。提议者认为 , 这些委员会应该由高级军官组成,某些人可以同时在几个委员会中任职。 对此,陆军部长伊莱休·鲁特批准成立陆军总参谋部,以陆军总参谋长为首,有权领导和协调全陆军的建设。不过,时任海军部长约翰·朗却对把执行权力都交到军官手里表示不信任,因此坚决反对成立海军总参谋部。于是,仅在1900年3月,成立了一个海军总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马尼拉湾的英雄杜威担任主席,虽然杜威本人也喜欢使用“总参谋部”这个名词,而事实上这只有一个仅有咨询权的机构,不过无论如何 ,海军战略计划制订的雏形算是出现了。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正在进行兵棋推演)
1903年,陆军部长和海军部长又批准了成立陆海军联合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4名陆军总参谋部成员和4名海军总委员会成员组成,其职责是“对所有有关陆海军合作的事务进行协商讨论并达成共同结论“。同时保证陆海军的顺利合作。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尽管存在互信不足、经常争吵等问题,但是就具体制订作战计划方面,则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在日俄开战后仅两个月,即1904年4月,美国陆军参谋总长阿多纳·查菲中将就在联合委员会建议,制定一系列在非常事态发生时需要陆海军协同的统一行动计划。在这一系列计划中,出现了用色彩作为密语来代表国家的方法。在这一年的10月底 ,其雏形编制而成,其中10个主要的相关国家分别用了不同的色彩,其中:美国自己以蓝色表示;其他英国是红色、法国是白色、德国是黑色、西班牙是黄色、日本是橙色 、意大利是灰色 、 俄国是绿色、奥匈帝国是深红色、中国是藏红色; 其余次要国家则用大小缩写字母代表 , 其中除了哥伦比亚是三位(Cia)以外,其余都是两位,比如,荷兰是Hd、 巴西是Bi等。当时加拿大等英帝国自治领都没有单独区分。这可以说是而后相当长的时期中,美国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制订的一系列不断修订的、用色彩来表示作战计划的起始。当然,当时这种色彩作战计划还只是停留在一种非常粗略的地步,只是想定仅仅对“一种颜色”一对一的作战形式,对于外交关系或集团安全保障的分析几乎未能涉及。代表各个国家的色彩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很多的变化。
由于这些色彩计划所针对的已经是大洋彼岸的力量,因此,这一时代的美国主力舰设计已经开始摆脱沿岸防御思想的束缚 。 在美西战争爆发的1898年度,美国计划建造的主力舰有3艘缅因级,而1899年度的4艘弗吉尼亚级则全面吸取了美西战争的教训,全面减少了可燃物,尤其是木制部分的比例,同时废除了水面的鱼雷发射管,改善了水管和蒸汽管的配置。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弗吉尼亚级恢复了8英寸的中间炮,奇尔沙治级所采用的层叠式炮塔在改良后再度得到了恢复。弗吉尼亚级还是美国所建造的第一种适合于远洋航行的战列舰,已经完全脱离了美国传统的海防战列舰设计思想。这种战列舰在1900年度也建造了两艘。
(缅因级战列舰)
1899年和1900年度中,美国海军还建造了6艘装甲巡洋舰和9艘防护巡洋舰。其中,装甲巡洋舰为13680吨的宾夕法尼亚级,这是一种吸取了美西战争经验教训后量产的美国舰队作战用的装甲巡洋舰,其采用了和当时美国战列舰相同的平甲板型,但是船体更长,更适合于远洋行动。而防护巡洋舰中,1899年度的6艘为3200吨的丹佛级,这是一种计划用于对新获得的海外领地进行巡逻用的沿岸警戒小型低速舰,为了适合热带地区,舰内通风以及居住性能得到了相当的改进;1900年度的3艘圣路易斯级虽然名为防护巡洋舰,但是却拥有4英寸厚的水线装甲带,带有若干装甲巡洋舰的性格。
(圣路易斯级巡洋舰)
在美西战争中,由于西班牙派往圣地亚哥的舰队中,包括艘当时非常先进的驱逐舰,而美国海军当时还无驱逐舰这个舰种,虽说拥有10余艘雷击舰,但都缺乏远航能力,排水量不过150吨左右,无法与380吨的西班牙新型驱逐舰抗衡。因此,1898年5月4日,在助理海军部长的罗斯福积极的推动下,美国国会批准建造16艘400吨级的驱逐舰,其中班布里奇级9艘、赫尔级与劳伦斯级各2艘、特拉克斯顿级3艘,揭开了美国驱逐舰历史的第一页。
图书信息
《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
作者 章骞
定价 68元
ISBN 9787313154408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
在十九世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拥有了无可争议的海上统治权,然而,这一支规模空前的海上力量逐渐被美国所取代,一些同样企图以对抗形式攫取海上霸权的其他力量却遭遇衰败。这对于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依然有着耐人寻味的启示。本书以十九到二十世纪各国海权发展之路作眼,对于美国如果一步一步走向海权大国的历程加以考察和分析,寻求对于当今中国的启示。
作者简介:
章骞(1967–2016),字德淳,曾供职于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以“聖寶劍橡葉騎士”为名涉足网络。主要研究方向为海上力量史和海上冲突史等。主要专著:《无畏之海: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艨艟夜谭》等,还在多种报刊发文百余篇,主要有《十九世纪英国海权与全球化》、《海权与海上丝绸之路》、《海那边:海上自卫队将领谈岛屿防御》、《迈向“蓝海”的步:西沙海战》、《从橙色到彩虹:二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战略计划追踪》、《探寻战后日本的航母梦》以及《迎来还历之年的日本海上自卫队》等,并在《现代舰船》等杂志设有专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