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刷手机,又刷到唢呐艺术家郭雅志先生在美国世贸大楼吹奏《百鸟朝凤》引上万人围观的影像。唢呐在近代走向世界,作为传统乐器在各大歌剧院大放异彩,打破了“唢呐一响,不是升天,就是洞房”的既定场景设限。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作为三大流M乐器之一,唢呐一响,所有乐器都黯然失色,只能成为配角。
唢呐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沉淀着这片土地厚重的文化和历史,走向世界,既是国家的强大,也是文化的自信。而不幸的是,许多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在时代的冲击下逐渐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部分传统匠人另辟蹊径,求新求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同时显现传统的美感和青春的张力,不再将这一艺术形式定格在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年龄阶段。
令我甚为深刻的就是2016年春晚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吼》,是一个由歌手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的合作、多位戏曲名家和莱州中华武校联袂的戏曲节目,那一嗓子喊下来,也把大西北的厚重黄土气息和豪迈的文化喊了出来,我相信那晚坐在电视机前刷手机的年轻人一定会循声抬头,那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展现。
许多歌手也习惯将古风元素和戏曲元素融入到歌曲当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年的春晚节目《只此青绿》在一众节目中脱颖而出,引人争相效仿。。。
可是,在民族文化大放异彩的这几年,传统文化也曾经历过一段屈辱和黑暗的被边缘化的历程。《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在唢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的没落和挣扎,以及两代唢呐匠人不忘初心用一生坚守。
《白鸟朝凤》是D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是在好莱坞商业片挤压下的一股清流。讽刺的是,上映时其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恰好也体现了电影中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的潦倒与窘境。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剧情:
游天明小的时候,被父亲强拉到远近闻名的唢呐匠人焦山家里学吹唢呐,并希望他能学会《百鸟朝凤》,为村里争光,圆自己未能圆的梦。
但天明的天分明显不好,并没有通过焦三的入门考试,但焦三还是收了他,不是因为看他被打不忍心,而是父亲临进门时摔了一跤,天明因为心疼父亲而流下的那滴眼泪,焦三因此断定天明是个善良的孩子,手艺传承,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品行。
天明虽然天分不高但是很是勤奋,总在河边练习吸水。有一天,一个叫蓝玉的师弟也进了师门,蓝玉聪明伶俐,天分很高,焦三首先把唢呐交给了他。
但蓝玉的性格和天明恰好相反,收麦子时,蓝玉为追求速度,胡乱地将麦秆搁置在地上,乱乱糟糟,蓝玉虽天分很高,但是却心思浮躁,心性难定,恐怕守不住这个质朴的饭碗。
而反观天明,他的速度虽慢,却慢慢将麦秆扎成捆整齐摆放,做事条理,稳中求进,正是他这样的品性,才满足一个传统匠人精工出细活的艺术要求。
在传声仪式上,兄弟俩共同演奏,结束后焦三确定天明为自己的衣钵的继承人,并将“百鸟朝凤”吹奏方法倾囊相授,蓝玉只能含着泪离开。唢呐匠在每代徒弟中只能教一个人,德才兼备的人。
天鸣一直在焦三爷那里学到了二十五岁,正式成立了“游家班”,自立门户。唢呐出活,一般人家请四台,有钱人家请八台,而传说中的“白鸟朝凤”却不是人人都受得起的,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享用。
游家班成立以来,因时代不同,请唢呐的人家越来越少,人们对唢呐匠也越来越不尊重。人心浮躁,年轻人期待更为新鲜有趣的事物,他们被对面穿着短裙唱着歌的年轻女歌手吸引过去,唢呐的声音也被西洋乐器盖过,甚至有年轻人直接过来请他们别吹了。
游家班成员走的走,散的散,他们不愿意留在村上,都去了城里打工,只有天明默默地留了下来,焦三爷说过,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他答应过焦三,一定要守住唢呐,他不能食言。
在老C长的葬礼上,焦三还是勉强凑足了八人和徒弟一起吹响了十几年都没有吹起的“白鸟朝凤”,只因老C长的德行威望,他受得起。
而这次表演,焦三差点晕厥,天明也是这次才知道焦三已经是肺癌晚期,只有两个月的生命了。天明悲痛万分,在家照顾焦三的日子里,也等来了非遗申请的机会,算是给垂死的焦三的一点慰藉。
电影尾声在焦三的坟前,天明为焦三吹奏了“百鸟朝凤”,他仿佛看到焦三就坐在自己的面前,看到了过去的点点滴滴,他下定决心,一定秉持焦三爷遗愿,将唢呐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本电影较大的争议,是制片人方励的那惊天一跪,这一跪,让《百鸟朝凤》从票房不到400万、濒临被下片的绝境中死而复生,飙升至近4000万。有人骂方励意在炒作,但方励却表示,自己的惊天一跪为吴天明可以,若为自己的电影,他不会这样。我想是因为《百鸟朝凤》承载了太多,它是一代艺人的精神标杆,它太需要被认可、被看见了。
就像电影中展现的那样,当传统艺术需要通过乞讨的方式来存活,传统乐器在钟鸣鼎食下渐渐失声,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而努力在绝境中杀出重围,是为了阻止这种悲哀继续下去,而不是将文明的火种和根脉无声掩埋。
人民日报评:《百鸟朝凤》坚守的,正是一条与《人生》《老井》《变脸》等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深化现实主义的电影发展道路。这正是在东西方文化八面来风的现实背景下,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和东施效颦的”西化”鼓噪,依然葆有可贵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定力的体现。
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不仅仅是传统艺人的使命,也是我们所有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