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的地方。
紫禁城平面图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太和殿并不是明朝的建筑,经过多次火灾之后而是清康熙年重建。
太和殿明朝时初称“奉天殿”。
明嘉靖改称“皇极殿”。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离开并烧毁皇宫里的大部分殿宇。
清顺治改称“太和殿”,康熙重修其余宫殿。
1913年10月袁世凯不仅把太和殿上的满文去除,也把太和殿改名为“礼堂”。
袁世凯就职大典后又把礼堂改为“承运殿”。
袁世凯退位后,“承运殿”又被改回“太和殿”。
太和殿改礼堂(题写者为袁励准)
那么太和殿匾额上的三个字是谁写的?
首先我们说一下匾额,在古代扁额不是一个词,扁是扁,额是额,牌是牌。简单的说就是横的为“扁”,竖的为“额”。“牌”则指标识,如门牌、指路牌,官员出行员役手拿出行牌等。
明清两朝紫禁城里各殿的匾额大部分不是皇帝亲笔,而是文臣奉旨所书。
明朝宫殿的匾额由文臣书写,其中的一位书写者叫朱孔阳。
清代康熙年间,清直隶静海人励杜讷在朝为官,擅书法,正值宫殿更换匾额,励杜讷所书被选中,于是奉旨书写紫禁城从午门到乾清门的匾额。
太和殿
光绪年间慈禧命更换匾额,王法良(亮)字弼臣,清代书法家,经翰林院李鸿藻举荐,并在众人试笔脱颖而出,“太和”、“昭德”、“贞度”均由王法良所写,并按照旨意门字不带勾免伤龙鳞。
贞度门 太和门 昭德门(王法良)
在此要说明的是门字不带勾并不是慈禧独创,而是早在宋朝就有了,据说南宋宫殿走水,都因“门”字一勾,勾来火种,后来皇宫里门字都不准带勾。另一种说法是明朱元璋命詹希原写门匾,结果门字带勾而获罪,原因是皇帝觉得詹希原门字带勾故意想堵住贤士的路妨碍自己招纳人才,詹希原一字断了性命。(文:吴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