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医学界获此殊荣的区区几位科学家之一。
他还是作者的领导和老师,无数次为作者及同学们授业及解惑。为撰写《吴孟超传》,作者也曾多次采访他,听他亲自讲述自己的故事。
今年是吴孟超诞辰100周年,分享他生命中的若干细节,借以追忆缅怀,也期待给读者以启迪——
1975年深秋的一个晚上,大学的一间教室里灯光通明,上百名军医专业的学员端坐在课桌前,正在等待老师上课。
黑板上有几个大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大字下面写着:主讲人吴孟超。晚上八点,上课时间到了,吴孟超还没有来,同学们没有一个人动,仍在翘首以盼。
最前排靠近教室门口的位置,坐着一个浓眉大眼的学员,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教室的门,他叫杨广顺,来自安徽淮北。
杨广顺想见到吴孟超已经很久了。刚入学的时候,他看了学校放的电影《向肝脏外科进军》,就被深深打动。进入临床课程的学习时,他期望能在上课的时候见到吴孟超,但肝脏外科只有八个学时的内容,一直到课程上完,吴孟超也没有来给他们讲课。后来,在临床课见习的时候,他主动“出击”,几次到吴孟超工作的病区东张西望,但每次都失望而归。他问过值班的护士,怎么才能见到吴孟超。护士告诉他,吴医生很忙,不仅在本院看病、做手术,还经常外出会诊、做手术、参加学术会议,不容易碰到。
见一个人怎么这么难呢?杨广顺纳闷。
其实,想见一见吴孟超的同学不少。屡见不到,大家便想了一个办法,通过学员大队向教务处提出:能否请吴孟超给我们做个专题讲座。教务处便与长海医院联系,吴孟超答应了,于是便有了今晚的等待。
门开了,杨广顺以为吴孟超来了,精神一振!然而从门口走进来的不是吴孟超,却是学员大队的大队长。大队长告诉大家:“吴孟超教授正在手术台上抢救病人,今天晚上不能来给大家上课了,改由其他老师代讲。”
教室里出现了一阵躁动。大队长说:“安静,大家安静!”才静下来。杨广顺很失望,想见到吴孟超的愿望更强烈了。
这天晚上,吴孟超的确是在做手术,一个肝外伤的紧急手术,患者出血很多,还伴有其他脏器损伤。
这时候,吴孟超还不认识杨广顺,更想不到这个渴望见到他的医学生日后会成为与自己手术水平差不多的弟子。这段日子,他心里想的就是怎么把肝胆外科恢复起来,最起码应该增加一些肝脏病人的床位,因为来求医的肝脏病人太多了。
1976年初,他找准机会把这想法向医院领导作了汇报。医院领导认为有道理,特批了25张病床,专门收治肝脏病人。虽然肝胆外科的牌子没能恢复,但争取到了专用的病床,也算有了收获。
这年7月,杨广顺进入了毕业实习阶段,被安排留在长海医院实习。当时,学校的实习医院有很多所,分布在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几个省的部队医院,条件差别很大。留在本校附属医院实习,是很多学员的期望。
杨广顺很高兴能留在长海医院实习。实习是各科轮转的,他想,怎么也会轮到去吴孟超工作的病区实习吧,那就一定可以见到吴孟超了。
按照实习计划,实习的第一个科是内科。可是,就在即将入科实习时,发生了唐山大地震。7月28日,学校派出两个医疗队奔赴唐山,杨广顺和11名同学参加医疗队去了救灾前线。学校随即在唐山市东矿区组建了临时医院,杨广顺一直在那里参加救援工作,他期待的去外科实习落空了。
第二年6月,杨广顺和同学们才一起回到学校,很快就毕业分配了。他因成绩优异,又参加了抗震救灾,被确定留校,分配到长征医院工作。
能够留校是很多同学梦寐以求的,杨广顺也很高兴,但他也有些遗憾,因没能留在长海医院,他想跟吴孟超教授学做肝脏外科医生的愿望,变得渺茫了。总之,杨广顺直到离开学校也没能见到吴孟超。
进了长征医院,杨广顺开始在各科轮转,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依然对吴孟超满怀崇敬,关注着吴孟超的消息。又一年春到来,杨广顺听说吴孟超要去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了。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杨广顺从报上看到,这次大会表彰了对科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吴孟超的《肝外科的新成果——正常人肝脏解剖的研究》也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正当科学大会结束时,长征医院遇到一件大事,需请吴孟超立刻返沪会诊。杨广顺此时正轮转到麻醉科,他得知这个消息,预感这回一定会见到吴孟超了。
长征医院的院长赵志民患肝癌,吴孟超要亲自为赵院长做手术,杨广顺便向麻醉科主任伍祖馨提出,希望参与这台手术的麻醉工作。伍主任颇看重这个爱学习的青年,同意了。
手术这天,已经做了充分术前准备的杨广顺和伍祖馨主任、宓贞医师,早早就来到手术室。在为赵院长实施麻醉的时候,身上穿着手术衣,头上戴着帽子,脸上还戴着口罩的吴孟超走进来了,杨广顺只能看到吴孟超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杨广顺
当然,这次,杨广顺目睹了吴孟超做这台手术的全过程,亲眼看到一个曾被认为不能手术的大肝癌,连同所占的部分肝叶被干净利索地切下来。手术做完时,现场的医院领导和医护人员也都有点不敢相信似的,因为他们想象的比这难多了。杨广顺看了这次手术,想做一名肝脏外科医生的愿望更强烈了。
各科室轮转结束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科,而且幸运地被接纳了。
直接带他的是徐宪虎医生。徐医生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此时刚从长海医院进修回来,可以说是长征医院最了解肝脏外科的医生。徐医生基本功扎实,带教认真,杨广顺也用心学习和严格要求自己。二者的结合,使杨广顺的基本功也获得了扎实的训练。
按规定,报考临床研究生必须有三年以上临床工作实践,吴孟超1978年首次招收研究生时,杨广顺还不够报考条件,如今他参加工作已满三年,决心考上吴孟超的研究生,几乎是志在必得的心态。但就在将要报名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个意外。
这天夜晚,杨广顺正在复习,本科室的一位教授喊他去办公室一趟。他放下书本,去了教授办公室。教授请他坐下,并告诉他,自己今年也招收研究生,期望他能报考。杨广顺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才好。
教授看杨广顺尴尬的样子,以为他没做好考研的准备,就安慰说:“你先考虑一下,如果今年没准备好,明年再考也可以。”
“教授,对不起!我想报考吴孟超的研究生!”杨广顺忍不住说出了自己多年来的愿望。
教授愣了一下,但很快就释然:“那好!我支持你!”
后来,杨广顺一直觉得对不起教授,因教授胸怀坦荡,真的大力支持了他,不仅让他顺利报了名,还给他提供了很多便利。就这样,杨广顺的愿望终于得到实现,他通过了考试,被录取为长海医院肝胆外科吴孟超的硕士研究生。
1980年9月1日,杨广顺告别了工作三年的长征医院普外科,到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队报到。他多年的愿望实现了。
吴孟超对来自长征医院的新生杨广顺已有所了解。从旧金山回来,在他的规划中,要把培养人才的重点转移到基础研究上。但杨广顺来后,他看到杨广顺临床基本功扎实,待病人态度好,责任心强,感到这是个搞临床难得的青年医生,而肝胆外科的临床上也需要培养特别优秀的医生,也要后继有人,便有意带他往临床发展。
今天我们说,吴孟超慧眼识人,这是没有疑问的。此外,我想还可以这么理解,临床毕竟是直接面对患者,体现综合运用科研成果的最前线,对一个医生的责任感、审慎与果敢,乃至勇于担当的品格都有很高的要求。一个真正合格的医生,并不是考试合格所能界定的,也不是技术职称能够衡量的。怎样的医生是好医生?迄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接触到杨广顺的患者,都会感到什么是好医生。有人说,吴孟超亲手带出来的杨广顺,不仅是手术水平已与导师难分仲伯,杨广顺简直就是有一副菩萨心肠,他给患者查体的手柔软到就像是一双没有性别的手。请不要责备我们如此赞扬杨广顺,请记住杨广顺这个名字,这样的临床医生难得,赞扬之,我们愿不遗余力。
(摘选自作者与王宏甲老师合作撰写的《吴孟超传》华文出版社2012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