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照片:湛山寺
我不是佛教徒,却是湛山寺1986年重新修复开放后的最早的游客之一:1988年来青岛念书的我,有个叔伯姥爷家的舅舅也是我父亲的干兄弟住在湛山村,于是就去拜访舅舅。这是我第一次进入城市家庭,当时他们家住在低矮的平房里,很是拥挤。据说父亲也曾经在小时候来青岛看过他的干爹,我的叔伯姥爷,可是家里拥挤的居住环境叫农村来的父亲感觉非常不舒服,本想谋些发展机会的父亲还是违背了祖父的好心,回到了老家。这门干亲也就真的干了,直到四清运动叔伯姥爷拖家带口回老家避难,两家子又熟络了起来。
在这个舅舅家吃完午饭,无所事事,就去参观旁边的湛山寺。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进入寺庙,当时对各种宗教的了解非常少,但是一种森森威严的氛围把我包围,那对高大的石狮的炯炯双目似乎在很不友好地俯视着我。我小心翼翼地轻挪步伐进入其中,冥冥之中多了许多敬畏,添了不少拘谨。
后来我也去过几次湛山寺,和妻子儿子,同学朋友,孩子们喜欢旁边的森林公园,我喜欢看看太平角的海,吹吹第三海水浴场的风。这些年我几次单独去过湛山寺,私下打听一个人,都是失望而归。有知道他的人告诉我,他在此出家后又去了不知道的别的地方。他是我的一个老师 。
青岛湛山寺,中国最年轻的佛教名刹之一,属佛教天台宗,首任主持为当代名僧倓虚法师,天台宗44代传人,而45代传人永惺长老,我有缘于2001年春天在香港拜访过他。当年湛山寺佛学院创立之初,大德高僧齐聚,善男信女群集,弘一等国内高僧宏开经筵,盛极一时。“湛山清梵”成为“青岛十景”之一。
上世纪30年代,青岛有数万日本侨民,青岛建了多座日本寺庙,除了天后宫以外却没有一座中国寺庙,在此之前的德占时期,也有不少天主教、基督教等教堂,于是,当局决定为青岛人修一座中国寺庙,这就是湛山寺。
湛山寺筹建于1931年夏,1934年动工,1945年竣工,委托时任哈尔滨极乐寺住持倓虚法师于1932年来青主持兴建。
青州博物馆的明代衡王府石狮
倡议者和捐建者,都是当时军政商界的大佬级人物或其后人,有的甚至是跨工商军政多界的名流。其中那个叫王金钰的,是山东德州武城县人 。他早年赴日本留学,积极参加北伐战争,1930年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主席,随后辞职来青岛隐居,住在金口三路的豪华私宅里。
我喜欢老青岛市区的那种异域文化气息,每次行走其中,总有一种穿越的感觉。金口三路,我也认真探寻过,却再也难确定哪一幢别墅是王金钰当年居住过的。据说那幢三层房子是他的侄子给他建造的,花费巨大,非常奢侈,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抽水马桶、浴缸热水,一应俱全,以至于他的孩子们上学都憋住了回家上厕所,就是因为学校的厕所臭。本来就对革命、对政治和人生陷入极度痛苦的思考中的王居士,更加意识到如此下去对孩子成长的不利。他曾遍访国内高僧大德,甚至去过日本寺庙寻高僧谋求解脱,可是总觉得所有僧人都带有世俗的烟火气,非常失望。直到他听身边人不断称赞湛山寺新来主持倓虚法师的佛经讲得好以后,就悄悄地去听了几次课,并且很受启发。他主动找到法师并倾诉自己的烦恼,并有些咄咄逼人地问法师对学佛的感悟。倓虚法师很谦卑地说,自己也很惭愧,修佛多年却一无是处,不过,也有一点感悟和收获,就是:看破,放下,自在。简单的六个字,开悟了戎马一生的王金钰,从此他一心向佛,并把金口三路的别墅和自家小汽车捐给了湛山寺,二期工程大雄宝殿和旧东院全部由他捐赠,并且在1934年,他又出资买了一块土地,在小鱼山位置兴建一处道场“湛山精舍”,给倓虚法师供其在市内讲经之用。遗憾的是1957年拆除。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王金钰一样苦寻出路,最后一心向佛,为了心中的一种信仰而抛却一切,回归平淡本真的生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可见佛学的力量不可小觑。
湛山寺药师塔建于1937年,塔的四周有28位石刻护法神像,系掖县工人雕成,这28位护法神是随着药师塔的建造,边制作边运输边安装的,最后一组运过来的次日,抗战形势严峻,通往掖县的汽车不能行走,也似乎是一种佛力保佑。
仰望药师塔,梵呗清音中,很多信众在虔诚地转塔。塔和藏经楼是姓周的兄妹捐建的,他们的祖父周馥对山东的发展以及洋务运动贡献颇大,并践行”贤儿多财损其志,愚儿多财益其过”的信条,据说周老太太大寿,儿女想大办特办好好庆祝,吃斋念佛的老太太说这样杀生太多,不如做些善事。于是,众多儿女把祝寿的银子全部花在了湛山寺的药师塔和藏经楼捐建上了。
湛山寺虽然年轻,却有一些老物件。三进门前的这对儿石狮,分踞左右,雕工精美,是青州明代衡王府遗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对石狮子原置于衡王府东华门外,据考证是北魏时期艺术石雕。德国人修筑胶济铁路时掠至青岛,1934年由胶济铁路委员长葛先庭赠送湛山寺。后来,这两个石狮子均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在修复湛山寺时对其进行了修复。
葛光庭,字静岑,安徽蒙城人,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30年被任命为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委员长。我曾经参观铁路博物馆,里边展示很多葛光亭的遗物,其中一只碗引发了我很大的兴趣。赠送者孙连仲(1893 -1990),是河北雄县人,著名抗日将领,抗日战争时期因坚守台儿庄而闻名中外。
倓虚法师,四十多岁抛妻弃子出家学佛,曾任哈尔滨极乐寺首任住持,长春般若寺主持。湛山寺工程完成的时候,大陆内战爆发,1948年3 月,倓虚离开青岛,经上海到了香港,在弘法精舍中设立了“华南佛学院”。
我在青岛结缘湛山寺,又在香港结缘认识释永惺长老,也是天意。他是辽宁喀左县海岱营子村人,12岁辽宁增福寺出家,他先后到过上海普济寺、青岛湛山寺等,1948年南下至广东曲江南华寺(明代憨山大师弘扬佛法之地),后辗转至香港,进入由倓虚老和尚创办的荃湾弘法精舍华南学佛院。他在港弘法60载,创办东林念佛堂、西方寺等,历任西方寺住持、香港菩提学会会长,著有《菩提文选》一书行世。
永惺长老
2001年拜访永惺长老的时候,75岁的他身体还比较硬朗,对崂山华严寺、湛山寺记忆犹新,他甚至问我们华严寺那座塔上边的松树还有没有。这个佛教活动场所在一座楼里的一个楼层的部分,或许这也是香港寸土寸金的缘故吧。而在我想象中,僧人寺庙都应该是绿树庇荫、清幽山林而非闹市。
湛山寺门前的路叫芝泉路,段祺瑞,字芝泉,当时的青岛市长沈鸿烈将湛山寺门前的佛海路改称芝泉路以纪念段祺瑞。。
眺望高楼林立的浮山湾,不由感慨:江河奔涌赴东海,大德高僧会如来。英雄豪杰耀夜空,湛山清梵入梦中。
俯瞰浮山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