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文化(大溪文化—长江中游文化)

大溪文化年代西元前4400-前3300,范围北达汉水南到洞庭西到万县东至荆州,是母系氏族文化晚期类型。

大溪文化(大溪文化—长江中游文化)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普遍涂红衣,有些因扣烧而外表为红色,器内为灰、黑。盛行圆形、长方形、新月形等戳印纹,一般成组印在圈足部位。

大溪文化(大溪文化—长江中游文化)

有少量彩陶,多为红陶黑彩,常见的是绹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主要器形有釜、斜沿罐、小口直领罐、壶、盆、钵、豆、簋、圈足盘、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器座、器盖等。

石器中两侧磨刃对称的圭形石凿颇具特色。有很少的穿孔石铲和斜双肩石锛。偶见长达三、四十厘米的巨型石斧。同时,有相当数量的石锄和椭圆形石片切割器等打制石器。另有大量的实心陶球和空心裹放泥粒的陶响球。大溪文化流行红烧土房屋并较多使用竹材建房。葬式复杂多样,跪屈式、蹲屈式的仰身屈肢葬是该文化的特殊葬俗。

大溪文化(大溪文化—长江中游文化)

早期:夹炭红陶最多,戳印纹简单、细小,彩陶极少,以折肩圈足罐、三足盘、鼓形器座等为代表。中期:戳印纹发达,彩陶兴盛,常见内折沿圈足盘、簋、高把豆、折腹盆、曲腹杯、筒形瓶等。晚期:泥质陶占绝对优势,灰陶和黑陶剧增,有细颈壶、折敛口圈足碗等。

大溪文化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在房屋建筑遗迹的红烧土块中,经常发现稻草、稻壳印痕。红花套遗址的稻壳印痕经鉴定为粳稻。除饲养猪、狗外,从大溪、三元宫、丁家岗遗址的发现看,鸡、牛、羊可能也已成为家禽家畜。同时,渔猎、采集等辅助经济仍占一定比重。特别在大溪有些地段的文化层内,夹杂较多的鱼骨渣和兽骨,包括鱼、龟、鳖、蚌、螺等水生动物以及野猪、鹿、虎、豹、犀、象等的遗骸。

制陶业方面,以白陶和薄胎彩陶最为突出,代表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在白陶圈足盘上,通体饰有类似浅浮雕的印纹,图案复杂精细。薄胎细泥橙黄色的彩陶单耳杯和圈足碗,胎厚仅1~1.5毫米,绘以棕红色的多种纹样,显得精美别致。划城岗遗址发现一座保存稍好的窑址,由斜坡状火道、火膛和出烟口3部分构成。火膛下半部挖在生土中,上半部用大块红烧土垒成。火膛之上未见窑箅,围绕窑壁内侧有一周放置陶坯的平台,大多数陶器火候较低,据测试,烧成温度为750~880℃。

大溪文化与仰韶文化比较,两者都有外形近似而各属自身系统的折沿盆、敛口钵、弇口瓮和小口直领罐等陶器,反映了在同一时期南、北所流行的器物形制和作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