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夏之交,小雨过后,家乡的“地皮菇”便从草地上、岩石上冒出来。漫山遍野、密密麻麻,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皖南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让这种原生态菇子生生不息。
地皮菇状如一串串球朵,铜钱般大小,黝黑锃亮、晶莹剔透,浑身散发出一股泥土的清香,被人们誉为“不上树的黑木耳”。别看其貌不扬,却是一道清肝滤肺、明目养心的“私房菜”。
地皮菇俗称神仙菇,这里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话说很久以前,面对旱涝的困扰、蝗虫的侵袭,百姓常束手无策,苦不堪言,唯有作揖打拱,求助于上苍。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目睹此景,泪垂大地,泪水落地即刻化作了地皮菇。烹之食之,居然色香味俱全。黎民再也不用忍受饥饿之苦。观世音菩萨积德行善之举,在当地一直成为美谈。
每年谷雨、芒种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也是地皮菇的盛产期。儿时的我,常拿着小篮子,跟随曾祖母,冒着湿漉漉的朝雾,沿着山间的羊肠小道,来到村后的山坡。映入眼帘的地皮菇犹如群星,绽着笑脸,让人爱不释手。拨开乱草,挪动浮石,又大又厚的地皮菇真叫人激动不已,欣喜若狂。
当我感觉自己的手脚比平时要麻利得多的时候,曾祖母打着手势阻止我说:“捡地皮菇不能图快,要一颗颗抖净菇身的沙土和杂草,这样吃起来就不会咯牙,也少了土腥味。”按照曾祖母的提醒,我放慢了速度。但一个早晨下来,地皮菇还是装满了一大篮子。
地皮菇的烹调方法大同小异。首先要放在盐水中浸泡清洗干净。这样既可消毒又能使其发涨变肥大。
接着要把握好爆炒的火候。时间过短,地皮菇生而涩;时间过长,它会在热锅中一点点软化,直至消失。
其三要注重适时适度配料。在红锅下油加蒜姜的同时,放下地皮菇,爆炒两分钟后,再加入葱花、韭菜和少许鸡精或麻辣鲜等佐料。单炒,地皮菇的土腥气犹在;配料过多,又使地皮菇原味尽失。
曾祖母是烹饪高手,所以童年里我是伙伴中最有口福的人,每次都会将满满一大盘炒熟的地皮菇舔得底朝天。
地皮菇还可晒干储存,留待盛夏或秋冬时节享用。一盘柔嫩鲜美的地皮菇端上餐桌,满屋弥漫着清香。一丝甜味,柔糯中透着细腻的口感,犹如丝绸在味蕾上漂移,顿时口味生津,自觉不自觉地搜集着地皮菇释放的各种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