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说起打口磁带,现在的年轻人对它一定都很陌生吧?
在这个数字音乐满天飞的时代,别说是磁带,就连CD也远离了大多数人的生活。
时间回到二十多年前,磁带可以说是人们听音乐的主要载体了。那时候虽然也有CD和MP3了,但是还没有成为主流。
在那个年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到两千零几年,国内的音像市场与国外的交流虽然也不少,但大多是流行音乐方面的。像摇滚乐、重金属和其他门类的小众音乐,那是少之又少。
而打口磁带,也包括打口CD,后面也会提到,就是那个年代文艺青年听音乐的一大来源,他们从中获得了听觉上的无尽享受。
再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打口磁带渐渐地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却成了70后和80后那一代文艺青年标志性的青春追忆。就好比更老的那几代人玩过的滚铁环、打弹弓等等,令人无比怀念。
下面就来聊一聊打口磁带的那些事儿。
一、什么是打口磁带?
打口磁带就是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剩的磁带,在销毁之后,被当成塑料垃圾运到中国。
销毁的方法有打口、扎眼和碾压等等,其中打口的伤害较小,基本上不影响播放,扎眼的磁带只要不把带子扎坏,也一样能听,也叫扎眼磁带,但是它们统称都叫打口磁带,简称打口带或打口。
还有CD也有那样销毁的,就是打口碟、扎眼碟,有的打口碟只伤到了盒子和歌篇,碟子一点没坏,有的扎眼的碟碰巧就在中间盘托的位置打了个眼,也不影响听,如果伤在数据面上上,这张碟就算是废了。
也有的打口碟,切口会切到碟面,但是没伤到数据面,也一样可以听。还有的会切坏一到两首歌甚至更多,这种打口碟就卖不上大价钱了。
从塑料垃圾中挑选出还能听的磁带和碟,再销售出去,这就是当年我们买到的打口磁带和打口碟。
当然了,在正规的音像店里是买不到打口的,通常都是在地摊上出售,特别是大学附近,还有旧书市这样的文化型的场所,都会有一个或多个卖打口的摊位。
当时也有一些个体私营的小型音像店有卖打口磁带的,但是又不好明目张胆地卖。
我曾经见过有的音像店是在靠墙的货架里面做了一个夹层,专门用来摆放打口磁带。还有的店铺把打口磁带放在柜子里面,不摆在明面上,只卖给老顾客。
打口磁带打口的位置深浅也各不相同,有的就是一个小口,甚至都没伤到磁带,完全可以正常听。
有的就把带子打断了,这就需要人工接上。顺便说一下,当时外国的磁带大多是没有螺丝的,要把磁带的壳子弄开是很麻烦的,不能只用暴力,还得用巧招,否则接完带子就无法还原了,品相也差了很多。在那个年代,会修复打口磁带,也是音像贩子和发烧友必备的一项技能。
近年来,随着管理制度的健全,我国也很少进口国外的塑料垃圾了,打口磁带就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还有一点,就是数字音乐的蓬勃发展,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听音乐的渠道。
现在的文艺青年们爱听的摇滚乐和各种小众的音乐,大多从音乐app上都能听到。
除了那些死硬的音乐发烧友,大多数人也不再花钱去买实体磁带和CD听了。
二、我经历的打口时代
我听打口磁带那时候,大约在2000年前后,那时已经是打口磁带热潮的后期了。
打口磁带大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它的“红利期”也就是不到十年左右的光景。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城市,物价水平也不高,我那时候还在念书,零花钱有限,也不会去买很贵的那种打口带。
加拿大重金属乐队“歼灭者”
我记得,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这里的打口磁带的价钱从十元三盘到十元一盘,十五元一盘不等,甚至更贵的也有。但是我觉得十五元一盘的就算是贵的了。
说实话,那时候市面上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货色了,我也买过一些还算可以的打口磁带,甚至还有一些没打口的原带。
曾经有一些打口磁带被炒作得很贵,网上曾经有一个贴子,介绍了当年最贵的十盘打口带,我看了一下,我一盘也没有。
美国“杀手”乐队双张现场
我听打口带主要听的是欧美摇滚、重金属还有哥特音乐等等。那个年代已经有了一些专业的音乐网站,但是主要推荐的还是港台和国内的流行音乐,也会有一些国外的摇滚乐试听和下载,大多是比较主流的那种,例如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等等,这和流行歌曲也差不多吧。
如果你在那个年代就入了极端金属的坑,那基本上就得从打口磁带里听了。
网络上的国外摇滚乐的资讯虽然有一些,但是还不是很发达,很多专辑谁也不知道是什么。
这时候就要看是哪个厂牌出的,当时国外有几大极端金属的厂牌,例如耳痛、金属刀片、核爆炸等等,认准了厂牌,风格也能猜到个八九不离十。
民谣乐队“红屋画家”首张专辑磁带
打口磁带贩子的口才都是一流的,你不知道的国外乐队,他知道,甚至乐队成员的八卦花边新闻他也知道。这个乐队的谁离队了,又去了哪个乐队,那个乐队的谁单飞了,又组了一个什么乐队,他都知道。总之给你讲了一通,目的就是让你买他的打口带。
我在他们的介绍下,也买过很多打口带,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专辑,但有些磁带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好。前些年网上的资料多了一些,我也去查过了,有的专辑确实是很经典,有的就比较平庸了。
三、打口磁带玩家的苦与乐
玩打口磁带,最高兴的事就是花了较低的价钱买到了经典的专辑。
有时候还能遇到没有打到口的磁带,甚至连塑料套封都是完好的,当然了,价钱自然要也贵一些。
由于打口的位置不同,有的磁带外面盒子已经打坏了,不能再用了,就需要换盒子。
还有的时候,买来的是没有接上的磁带,就要自己动手去接了,甚至还要换一个壳子,好在我那时还有一些中学时的英语磁带,就用来给打口磁带换带芯和换盒子用了——又暴露年龄了。
“圣约书”乐队
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小心翼翼地修复着打口磁带也是一件乐事。
再说说苦恼的事吧,最苦恼的就是磁带夹带了,有时候夹得很严重,带子的折痕是一节一节的,就算卷回去,重新整理好了,音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买到的磁带芯被换掉了,由于打口带大多是拆封卖的,有些壳子打坏了是要换的,弄不好有的就给换错了,或者是打口贩子故意为之。我就买过这样的,好在是经常去的店,第二天就去换了,如果是在地摊上买的,再去找就很可能找不到人了。
还有的磁带会出现一下声大一下声小的情况,换个机器听也是一样,我至今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齐柏林飞艇”乐队第四张专辑
当时市面上还有假冒的打口带和原带,其实就是国内盗版商做的。
一开始我不懂,后来也渐渐地摸出了门道。鉴别方法主要是三点:
一、看印刷,假冒的印刷技术还不是特别完美,显得有些粗糙。
二、看螺丝,据我所知,当时国内的磁带都是有螺丝的,而国外的磁带有很多都没有螺丝,但也不是绝对的。
三、看防误抹片,就是磁带上面左右的两边的各一个小方块。这可能是国内磁带特有的吧,我见到的国外的磁带无论是否有螺丝,都没有防误抹塑料片。
还有些假冒的磁带,本来是没有打口的,是打口贩子自己打的口,从切口上就能看出来,假冒的大多是用锯条锯出来的,切口有毛茬,而真正打口带的切口就比较干净。
结语
打口磁带陪伴了我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后来,随着我的几次迁徙和搬家,经过几番主动处理和被动丢失,当年收藏的打口磁带也几乎消失殆尽了。
有很多喜欢的专辑后来都买了实体CD,还有的是从正规网站下载的MP3。
现在没有了打口带,生活依然美好。但是在二十多年前,在我的青春时代里,那些打口磁带也曾经带给我极大的快乐。
那逝去的遥远的青春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