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被网友们戏称为卡大佐。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卡扎菲的军衔一直都是上校,等同于日本的大佐。因此派生出了一个段子:联合国大会上美国总统、中国主席、俄罗斯总统、英国首相、法国总统、德国总理、日本首相、印度总理相继发言,到了利比亚这儿就成了有请利比亚上校卡扎菲先生发言。整得台下各国首脑们一脸懵逼:大家都派当家的来开会,利比亚就算一把手来不了也能让副手来啊,怎么让一个上校来联合国发言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逗人发笑的段子而已,实际上谁都知道卡大佐就是利比亚的当家人。1942年卡大佐出生于苏尔特一个游牧部落家庭的帐篷里。卡大佐的父亲是普通的牧羊人,靠着给财主们放牧维持生计。童年时代的卡大佐就在放牧区附近的小学读书,每天往返学校需要步行三个小时。14岁时完成全部小学学业的卡扎菲转到塞卜哈继续上中学。中学时代的卡大佐每个星期六早上步行三个半小时到学校,星期四下午再步行三个半小时回家(伊斯兰国家规定周五为礼拜日)。
由于卡大佐家庭贫困,所以没少遭遇同学们的白眼和嘲笑。当时在班级里年龄偏大的卡扎菲终日沉默寡言,一本《古兰经》总不离手。卡扎菲在19岁时进入班加西利比亚大学,后来又转入班加西军事学院,毕业后的卡扎菲在利比亚陆军通信部队服役,后转入保卫国王的昔兰尼加卫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御林军)。24岁时卡扎菲的命运迎来了转折:他遇到了哈利德将军的女儿法蒂赫,父女俩都非常喜欢这个帅气而富有才华的年轻人。1968年26岁的卡扎菲和法蒂赫正式结婚。
卡扎菲就此攀上了高枝儿:哈立德将军不仅将他送到英国皇家桑德斯特军事学院深造,而且还在军中不遗余力地提拔他。留学归来的卡扎菲成为了当时利比亚国内一位新潮的年轻军官。卡扎菲的成长过程中始终视埃及前领导人纳赛尔为自己的人生导师: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埃及法鲁克王朝。纳赛尔推翻了埃及的君主制,开启了埃及历史上的新时代。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宣布将英、法资本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纳赛尔执政期间苏联援建的阿斯旺高坝于1968年开始发电;现代化生活开始进入农村;工业化速度加快;进行了土地改革;反对贪污腐化收到部分成效;妇女享有了更多权利……与此同时埃及从列强手中收回了包括苏伊士运河在内的主权,埃及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以及民族独立的实现掀开了埃及历史的新篇章。埃及的发展也为其他阿拉伯国家树立了一个典范。以往一盘散沙的阿拉伯世界开始以埃及为核心团结起来。
同样身为民族主义者的卡扎菲一直以纳赛尔作为自己的偶像,而当时利比亚国内的现状则令卡扎菲颇为不满。位于非洲北部的利比亚是地中海南部的战略要冲、欧洲大陆的后花园。利比亚的地缘区位决定了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利比亚自古以来始终难以形成强势的本土政权。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上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迦太基、罗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曾先后统治过利比亚,而利比亚本土始终没能形成统一的本土国家。
到了1912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把利比亚割让给意大利,从此利比亚又成为了意大利的殖民地。翻开利比亚的地图不难发现:利比亚东部和南部的国境线都是直线。事实上大部分国境线是直线的国家都曾有过被殖民的经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人类的生产生活是依据自然环境展开的。在自然状态下两个国家或部族之间通常会以山脉、河流、海洋等自然屏障作为分界线,笔直的分界线在世界历史上至少是古代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事实上如今利比亚笔直的国境线是近代殖民主义的产物。
西方殖民主义者在瓜分埃及、利比亚、苏丹、乍得等地时一边剑拔弩张,一边依据经纬线划分各地之间的疆界。利比亚和我们的邻国印度有一个相似点:利比亚紧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北部与罗马帝国的核心区域亚平宁半岛隔海相望,所以利比亚这片土地的文明史其实是很悠久的。不过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利比亚始终是周边各路地缘势力博弈的场所,而利比亚本土始终没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利比亚”一词在古代和“印度”一样只是一种地理文化概念,而从来都不是指的一个具体的民族国家。
1943年初英、法两国在赶走当地的意大利势力后分别占领了利比亚北部和南部。二战结束后联合国开始对利比亚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成为了一个联邦制联合王国,昔兰尼加的伊斯兰教赛努西教团领袖伊德里斯一世成为国王。严格意义上直到此时利比亚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国家。上世纪50年代利比亚东部的埃及和西部的阿尔及利亚都倾向于苏联阵营。在当时美苏两极对立的冷战格局下美国就想把利比亚打造成为自己在北非的桥头堡和隔离带。
截至1959年底美国累计向利比亚提供了超过1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也就是在1959年利比亚人发现自家地下埋着石油(还是含硫量相当低的高质量原油)。利比亚不仅有石油,而且还发现了大量天然气。利比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位居非洲第一位。然而当时的利比亚却缺乏开采油气资源的技术。资源这东西说到底要开发出来才有价值。利比亚人守着金饭碗却无力自己开发,于是当时统治利比亚的伊德里斯王朝就想到向美国人求助,一时间大批美国石油公司来到利比亚开采油气资源。
这当然是对利比亚资源的掠夺,可人家美国人也有自己的理由:说我掠夺,说我剥削,可问题是当初是你们利比亚人自己无力开采才请我来的啊。美国石油公司在利比亚躺着赚钱之时也给利比亚一些分红。尽管这些分红微不足道,但一开始利比亚方面并没觉得有何不妥。马克思曾说过:”住在茅草屋里的人不会感觉到自己有多么的贫困与寒酸,可如果一旦旁边盖起了一个宫殿就会使住在茅草屋里的人立刻就会感觉到不舒服“利比亚人以前没钱的时候也没什么想法。
随着利比亚人的腰包逐渐鼓起来之后各种矛盾开始出现。以前的确是利比亚人自己请美国人来开采石油的,可随着利比亚国家的发展就逐渐有了自己开采的能力,这时利比亚人自然会对美国人垄断本国油气资源的现状产生质疑。利比亚人不仅质疑美国人对本国油气资源的掠夺,也同样质疑国内财富的分配:美国石油公司给利比亚的分红尽管也给利比亚带来一些好处,然而这些好处大多进入了以王室为首的有权阶级的腰包,而普通利比亚人大多一无所得。
卡扎菲就是在利比亚国内矛盾日益升级之时登场的:1969年9月1日利比亚爆发的九月革命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出任革命指导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得知卡扎菲上台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三连问:这是谁?哪儿来的?谁支持的?事实上利比亚的九月革命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眼中就是一场稀里糊涂的军事政变,而卡扎菲则是一个不明来历的人物。在事实上九月革命之前卡扎菲在利比亚国内确实不是什么耀眼的人物。
九月革命后出任革命指导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的卡扎菲把自己的军衔晋升为上校,而在此之前卡扎菲只是利比亚军队的一个少校军官。可想而知作为超级大国的美、苏两国怎么可能会去关注一个普普通通的少校军官呢?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人物怎么就成为了利比亚的最高统治者呢?事实上卡扎菲的上台令全世界都感觉不可思议。卡扎菲所领导的利比亚九月革命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犹如儿戏:卡扎菲率领自己的部下举事时伊德里斯王朝的国王正在国外避暑。
留守国内的王子一听说有人闹事居然率先跑路,结果卡扎菲所领导的这场九月革命实际上压根就没受到任何抵抗,以致于整个革命过程中就只死了一个人。卡扎菲的上台就是如此令人不可思议,就是电视剧桥段都不敢这么写啊。卡扎菲就这么莫名其妙稀里糊涂就上台了。这时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都赶紧忙着搜集关于卡扎菲的资料。对卡扎菲的背景完全不了解的美、苏两国都在猜测卡扎菲上台后会推行怎样的政策,然而就在美、苏两国忙着搜集资料时卡扎菲宣布将保护外国石油公司在利比亚的利益。
这就让欧美国家以为卡扎菲是个亲欧美派人物,所以也就打消了干预利比亚内政的打算。卡扎菲就这样得以避免在政权立足未稳之时遭受欧美国家的打击。卡扎菲上台之初仍延续着伊德里斯王朝时期与美国良好的外交关系,甚至在卡扎菲上台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利比亚和美国还进入了一段蜜月期:这一时期美国不仅继续加大对利比亚的投资,而且还帮助利比亚修桥、补路、架天线以改善当地基建,美国甚至还把F-5战斗机卖给了利比亚。
然而卡扎菲在本质上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之所以与美国的合作更多是为实现利比亚的民族振兴。随着利比亚综合国力的稳步发展使作为民族主义者的卡扎菲与美国的矛盾开始日益凸显。伊德里斯王朝时期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对利比亚的扶持是有条件的:利比亚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被欧美国家的公司所垄断。每年从油气资源所获得的利润被欧美拿了大头,只剩下一些小头归利比亚。卡扎菲上台时承诺将保护外国石油公司在利比亚的利益,所以利比亚的油气资源被欧美公司垄断这种状态并未得到改变。
随着利比亚的综合国力日益提升之后卡扎菲开始试图把油气资源收归国有。1973年9月1日利比亚纪念革命胜利四周年之际卡扎菲宣布将美国在利比亚的石油公司51%的股份收归国有,连一分钱的补偿也不给美国公司。说白了就是干净利落的没收,由此可见卡扎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狠角色。按说美国是不可能允许在事关石油美元这一核心利益的中东北非地区出现一个不听话的政治强人的,可当时的美国正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而这一时期美国的国内经济也处于疲软时期。
卡扎菲就这样奇迹般躲过了美国的打击。二战后石油全面取代煤炭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能源,这也就意味着石油已成为各国发展的血液。中东北非地区巨大的石油储量使油价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始终保持在相对较低的价位。1960年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后加入该组织的成员国不再竞相压价,转而开始抱团对外提价。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产油国为报复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就集体减产提价,由此酿成了7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旁观了整个过程的卡扎菲认为自己完全可以用石油作为武器跟西方国家叫板。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改善了与以色列的外交关系,对此整个阿拉伯世界除了苏丹、阿曼、摩洛哥等少数国家之外大多持反对态度。当时整个阿拉伯世界都把埃及总统萨达特的行为视为是向以色列的卑躬屈膝。萨达特访问以色列的当天沙特国王在去麦加清真寺祈祷时诅咒道:“真主啊,让他的飞机在抵达耶路撒冷之前坠落,以免大家因他而受辱”。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则将萨达特称为“阿拉伯民族事业的叛徒”……
这时卡扎菲也声称要杀死萨达特,还在利比亚与埃及的边境集结重兵。一时间有17个阿拉伯国家宣布与埃及断交,同时还对埃及展开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制裁。在此之前埃及是所有阿拉伯国家中综合实力最强的,然而如今作为带头大哥的埃及却被其他阿拉伯国家视为叛徒。卡扎菲认为这是自己攫取阿拉伯世界带头大哥地位的天赐良机。卡扎菲决定跟埃及划清界限,领导阿拉伯世界继续同美国、以色列对抗。与此同时卡扎菲与美国的冷战对手苏联越走越近。
卡扎菲试图建立一个与美、苏两极分庭抗礼的大阿拉伯世界。1976年到1980年卡扎菲效法苏联经验在利比亚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巨额的石油收入使卡扎菲治下的利比亚成为了一个高福利国家:利比亚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都是在这一时期实现的。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风气也逐渐开放:这一时期利比亚妇女开始摘下面纱,昔日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利比亚妇女开始在社会工作中发光发热。1980年利比亚的人均GDP超过了11000美元。
至此利比亚已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半只脚踏入了发达国家行列。在利比亚经济稳步发展之时卡扎菲继续扛着阿拉伯世界的反美大旗。1981年利比亚与美国正式断交,在此之后美国的禁运和石油价格的回落使利比亚经济出现了七连跌,到了1987年利比亚GDP比起1980年已近乎腰斩。经济上的颓势并没打消卡扎菲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力的雄心壮志。1978年认为自己装备优良、武器先进的卡扎菲介入到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战争中,结果卡大佐和疯鸭大叔就被坦黑叔狠揍了一顿。
在坦桑尼亚战场折戟沉沙的卡扎菲又介入到南方邻国乍得的内战中,结果乍得政府军在法国和美国的支持下于1987年又揍了利比亚一顿。卡大佐在武力输出方面几乎可以说是一塌糊涂。在武力输出受挫之后卡扎菲转而试图通过文化输出提升利比亚在国际上的地位。利比亚是一个阿拉伯国家,同时也是一个非洲国家。卡扎菲一方面在阿拉伯世界推广自己的思想,一方面积极寻求整合非洲国家。卡扎菲在阿拉伯世界树立自己的形象主要是通过阿拉伯人的民族宗教信仰。
所以抗起反美、反以的大旗就是卡大佐在阿拉伯世界树立权威的必要手段。相比之下利比亚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搞文化输出基本上靠的是白花花的银子。这一时期利比亚的经济尽管在美国禁运和油价回落的双重打击下出现波折,然而同长期深陷饥饿、战乱、瘟疫之中的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国家比起来仍要富裕得多。卡扎菲吸取了之前在坦桑尼亚、乍得等地武力输出失败的经验教训,所以他开始转而通过与黑非洲国家展开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自己在非洲的影响力。
当初欧洲殖民者在分割非洲时人为制造了许多矛盾。非洲各国相继独立后饱受边界争议、部族矛盾、地区冲突等问题的困扰。这时卡扎菲开始以一个和平使者的形象出来为非洲各国调停各种矛盾冲突。2002年卡扎菲推动了非洲联盟组织的成立,代替了之前的非洲统一组织。卡扎菲公开喊出了“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这句口号,非洲兄弟们则在国际事务中投桃报李声援利比亚。2003年初非洲国家不顾美国的反对全力支持利比亚当选为联合国的人权委员会主席国。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萨达姆政权垮台。卡扎菲衡量一下之后就发现自己和萨达姆压根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海湾战争前的伊拉克有95万正规军、48万预备役,装备坦克5600辆、装甲车7500辆、火炮3800门、作战飞机770架,此外伊拉克还有中东最完整的现代化综合防空体系,结果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用42天的空袭和不到100小时的地面战争直接就把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伊拉克打回了原形,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更是直接导致萨达姆政权垮台。
卡大佐看到萨达姆的下场之后再对比自己连坦桑尼亚和乍得都打不过的武力值瞬间就明白了形势。既然连萨达姆都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收拾了,那么接下来是不是就该对自己下手了呢?事实上伊拉克战争后卡扎菲已开始有意识地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2003年6月卡扎菲公开批评国营企业效率低下,提出要为各国在利比亚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1988年底一架飞德国法兰克福-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美国底特律航线的客机在英国的洛克比小镇上空爆炸,造成飞机上的乘客以及当地居民一共270人遇难。
美、英、法等国认为是利比亚策划了这场空难,但卡扎菲表示对这件事毫不知情。2003年8月15日利比亚出人意料地宣布对洛克比空难负责,然后掏出了27亿美元用于赔偿。2003年12月19日卡扎菲宣布自愿停止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销毁已拥有的化学武器。2004年美国放松了对利比亚的制裁。在此之后利比亚石油部门的对外开放加速了利比亚融入全球、重返国际社会的进程。在第一轮石油勘探的公开招标中美国公司中标15块中的11块;在第二轮石油区块公开招标中西方国家获得了24块中的11块。
利比亚在与美国实现和解后再次迎来了经济腾飞:利比亚的GDP从2002年的205亿美元一路飙升到2008年的871亿美元。2008年9月在地中海港口城市班加西200多位顶着王冠或手握黄金权杖的非洲国王、酋长们将“万王之王”的头衔授予了卡扎菲。这时卡扎菲有了新的目标:他要推动建立一个“非洲合众国”,还要为这个“国家”组建200万大军。然而利比亚内部始终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个国家存在太多的民族和部落。一般认为利比亚至少有140多个民族与部落,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就有30多个。
利比亚这片土地尽管有着悠久的文明史,然而在古代利比亚从未形成过统一的民族国家,事实上迄今为止利比亚仍是一个未完成现代化转型的部族性质的国家。每个部落的人首先是听命于自家酋长,而不是服从于中央政府的领导。这实际上对卡扎菲领导利比亚中央政府的权威是一种挑战,所以卡扎菲要稳固自己的权力就必须压制反对自己的部落。卡扎菲出生于苏尔特的卡扎法部落。这个部落在卡扎菲执政时期被大力扶持,而相对应的则是与其对立的部落自然会遭到打压。
包括卡扎法部落在内的西部部落成为了卡扎菲政权的统治支柱,与此同时与其对立的东部部落则对卡扎菲政权心怀不满。利比亚尽管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然而长期的家族统治也使其成为了世界范围内贪腐现象异常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利比亚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卡扎菲家族也积累了大量财富:卡扎菲直接控制着利比亚中央银行的140多吨黄金储备(折合成现金将近80亿美元),他还拥有意大利足球俱乐部尤文图斯的股份。卡扎菲子女每人都有一座独立别墅,有些别墅还有专设的健身馆和游泳池。
相比之下东部部落尽管也在利比亚经济发展过程中获益,然而人性有时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尽管表面上利比亚的宏观经济在有条不紊地发展,然而当受到排挤的东部部落看到达官权贵们的阔绰时再对比自己的生活状态会作何感想呢?东部部落对卡扎菲政权的不满情绪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滋长。2011年“阿拉伯之春”席卷包括利比亚在内的多个阿拉伯国家:这年2月利比亚爆发大规模游行。早已心怀不满的东部部落趁机打出了反对卡扎菲政权的旗帜,随后越来越多的部落投入到反对卡扎菲的阵营。
从这年3月19日起英国、法国、美国等多国军队发动了对利比亚的空袭。2011年8月22日利比亚反政府武装攻入首都的黎波里,逃亡到家乡苏尔特的卡扎菲开始不停变换藏身之处。2011年10月卡扎菲被反对派武装俘虏,随后这位69岁的前国家领导人惨遭虐杀。按说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卡扎菲就已致力于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那么为什么当利比亚国内出现动乱时西方国家却站到了卡扎菲的对立面呢?2003年后卡扎菲尽管致力于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然而他并没放弃实现利比亚民族振兴的梦想。
卡扎菲在获得非洲各国授予的“万王之王”头衔后就已开始试图构建一个“非洲合众国”。这实际上就是要使非洲联盟在一体化程度上超过欧盟:卡扎菲计划为“非洲合众国”组建200万大军,还计划凭借自己的黄金储备搞一个泛非货币。众所周知美元体系是美国不能动的红线。连身为美国盟友的欧盟搞出欧元都让美国高度戒备,何况是曾和美国有过节的利比亚要搞非洲统一货币呢?同时卡扎菲计划组建的200万非洲统一军队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军事霸权又何尝不是一种挑战?
卡扎菲关于打造统一的非洲货币和军队的设想实际上已威胁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全球霸权,而在所有西方国家中除了美国之外对卡扎菲这一设想最为不满的可能当属法国。非洲一向是法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如今法国在非洲拥有的军事基地是最多的,驻军数量远超美国。非洲的许多矿业和电信及能源业务都被法国公司所控制。非洲的法国前殖民地在独立后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法兰西共同体的影响。目前法国在东非、中非和西非拥有8000人左右的驻军。
卡大佐搞的这个“非洲合众国”直接刺中了美国和法国的命根子。这也就不难解释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为何要支持利比亚反对派推翻卡扎菲政权了。然而利比亚反对派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事实上所谓的利比亚反对派是由所有反对卡扎菲的部落武装组成的。这些部落尽管在推翻卡扎菲政权这点上是一致的,然而除此之外彼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卡扎菲死后利比亚的各路诸侯搞出了一个过渡委员会。这实际上是由各部落组成的一个联盟。
尽管大家选了一个盟主当老大,然而实际上仍是各行其是,很快各部落又分成两派开始打内战。2015年10月初联合国发布的报告估计:约有300万利比亚人受到冲突影响,占其总人口的1/2。来自利比亚的难民与来自叙利亚等地的难民共同催生了欧洲史上最大规模的难民潮。截至2020年6月利比亚仍维持着两大势力割据对峙的局面:民族团结政府和支持它的武装控制的黎波里等西部地区;国民代表大会与“国民军”组成的联盟控制着东部和中部地区、南部主要城市及部分西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