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开始接触家人以外的社会时,许多家长都会遇到孩子胆小怕事这样的问题。比如:怕水、怕黑、怕高;不敢玩滑板车,害怕小动物;遇到陌生人就躲到家里人身后……这些表现在大人看来是“胆小怕事”,对于孩子而言是恐惧感在作祟。
不同年龄段,所经历和面对的恐惧也不一样。这些恐惧,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如果童年时期处理不好,长大后,也很难克服。
解读孩子的恐惧情绪,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孩子恐惧的来源。
孩子的恐惧是怎么来的?
儿童产生恐惧的原因通常包括遗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等。具体分析如下:
◆遗传。儿童恐惧本身存在很强的遗传性,如果父母一方害怕某一事物或者现象,而且在孩子面前毫不掩饰或父母一方性格过于内向,家里的孩子也容易受到影响。
◆环境因素。儿童产生恐惧与环境因素也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如果周围环境常对儿童造成很大的压力或恐惧,就会导致儿童出现恐惧的现象。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对于儿童的影响也比较大,由于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比较刻板、暴力化,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儿童,就会产生恐惧。再者,有的父母或家里的老人对孩子过于担心,害怕孩子受伤、生病而限制孩子的许多行动,甚至有时有意无意地吓唬孩子,也会导致孩子胆怯。
也就是说,胆小这件事,不能完全怪孩子,我们大人也有一定的责任。
如何帮孩子克服恐惧?
恐惧是孩子无法避免的一种情绪体验,我们只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一步步战胜它。
◆第一步:不要否定孩子的恐惧。
当孩子遇到自己害怕的事情时,一般都会第一时间抱紧妈妈,找到一个自己信任的人能马上获得安全感,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推开孩子,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如果家人不在身边,孩子遇到害怕的事情时,也可以教他们拿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抱着它,以此来找到安全感,这样恐惧感就会相对减少。
◆第二步:让孩子认识和了解让他恐惧的事物或现象。
恐惧源于未知,如果我们对恐惧的对象多一些了解,可能就没那么害怕了。
比如,当孩子去打完疫苗后,都会十分害怕医生,加上家长有时会恐吓孩子说,要是你不听话,就带你去打针之类的话,误导孩子觉得医生就是“坏人”。
想要减轻孩子这方面的恐惧,就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重温看病打针的场景,等熟悉了这个场景后,家长也要让孩子知道,医生并不是“坏人”,是帮助自己的人,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孩子正视这份恐惧。
如果孩子听到窗外打雷、下暴雨等自然现象,会受惊害怕,家长可以通过科普的方式,给孩子强化这方面的知识,告诉孩子这只是自然现象,让他客观知道这个事情,就不再害怕了。
比起盲目鼓励孩子勇敢,多点耐心帮助孩子认识恐惧的事物或现象,孩子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它,战胜它。
唯有爱,才能消除孩子内在恐惧的情绪,才能帮孩子真正成长为一个勇敢的人。
(本期栏目主持人 牛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