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东南地域,有一条150公里长的碧水由西北流向东南,从永嘉县2/3的地域上流过,最后注入瓯江,归入东海,她就是美丽如画的楠溪江,是国家级风景区楠溪江风景区所在。
在楠溪江碧水两旁,散落着数十个古村落,这些村落天工人巧,两臻其美,形成独具特色的古村落群。据各族宗谱记载,这些古村落历史悠久,最早的是建于晚唐的芙蓉村、茗岙村、下园村,其次是建于五代的苍坡村、花坦村、周宅村等,再次是建于北宋的枫林村、廓下村、鹤阳村、渠口村等,还有建于南宋的岩头村、蓬溪村、豫章村、塘湾村、溪口村、坦下村等,南宋以后建村的就更为多见了。
楠溪江边的东皋古村
楠溪江古村落群的形成,主要与晋、宋时期两次大的人口迁徙事件有关。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人大举南渡江南,把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带往江南一带,一时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初建的永嘉郡,六朝时有许多大学者曾担任过郡守。东晋大文学家、书圣王羲之,玄言诗人、辞赋家孙绰,骈文家、文论家、诗人颜延之,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萧梁文学家、骈文高手丘迟等,均属晋室南渡中的望族。自东汉开始,地方行政长官为师为学重于为官为吏,已成为优良的传统,因为根据儒家思想,“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清乾隆《永嘉县志》中说: “王羲之治尚总表,谢灵运招士讲学,由是人知向学,民风变。”表明永嘉自古就有尚学的好传统、好民风。
永嘉郡最早设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永者,水长也,典出《诗经》 “江之永矣” ;嘉者,美善也,《诗经》 “其新孔嘉”。合“永嘉”二字,意“水长且美”,寓示着楠溪江沿途山高水长、惠泽子孙万代。
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始祖们基本上是为了躲避战乱而从外地迁来的。当时的楠溪江山川秀美,偏处东南一隅,开发很晚,与外界相对隔离,对移民来说,确有世外桃源之感。
正如清乾隆《永嘉县志》说: “楠溪太平险要,扼绝江,绕郡城,东与海会,斗山错立,寇不能入。”岩头镇下园村是唐末瞿氏人家从宁波迁来的,《下园瞿氏宗谱》记载: “晚唐时,黄巢乱,宁波刺史瞿靖媚避乱来此,鉴于天险奇峰,旷洞清幽,乃定居。”芙蓉村的陈氏,远祖陈忠原籍河南开封,三世祖夷实因避战乱初迁福建长溪,唐末九世祖陈拱再举族迁来芙蓉,从此定居繁衍至今。
苍坡村李氏祖上曾是唐朝王室后裔,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始祖李岑为避战乱从福建长溪迁此居住。可见楠溪江畔的岩头、枫林、花坦、廓下、溪口等几处著名的古村落,都是闽人建的,且多为福建长溪人所建,而这些人的先祖又多是由中原迁来的。这批闽人都不是寻常百姓人家,皆为名门望族,所以其村落选址很讲究环境和文化品位,建筑风格也不同于一般的民宅,都是雕梁画栋、体系完备、讲究布局的上等之宅。
楠溪江畔移民的古村落,一开始就重视村址的选择。在选址过程中,当然也离不开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作指导。可以说风水是打开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了解了风水的知识体系和相关的原理,就能有效地解读中国乃至东亚传统的居住文化。
楠溪江畔古村落的选址仍然强调枕山、环水、面屏,且有广阔的耕作腹地,但与其他古村落选址不同的是,它更强调水的作用。
《管子·水地篇》中说: “水者,地之血气,犹筋脉之流通者也。故曰水者具材也。”水不仅被看作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而且被看成是财富之源、兴旺之本。渠口村《叶氏宗谱》之“重合族谱牒告成书于后”中说: “渠口,吾祖光宗公发祥之所也。阅世三十有三,历年千百有途。围绕者数百有余,沿缘者七八里(三四公里)。凤山翥其西,雷峰峙其东,南有屿山,而其外有大溪环之。中穿一渠,可以灌田。而其北则层峦叠翠,不一其状。有径可通四处,田高下横遂,布列如画挂然。泉流涓涓,声与耳谋。地僻非僻,山贫不贫。有樵可采,有秫(即高粱——引者注)可种,有美可茹,有鲜可食。桑麻蔽野,禾稼连畦。巡笋地而挑衣,趋茶天而焙斗。民赖其利益已久矣!”
显然,渠口村所处的环境是一个上乘的生存环境。四面环山,中有一水,田畴广布,可耕可樵,桑麻遍野,禾稼连畦,是上好的生息之地。
渠口村前方之水为环抱状的“腰带水” (即“玉带水” ),被认为是吉祥的水形,《阳宅十书》中说: “门前若有玉带水,高官必定容易起;出人代代读书声,荣显富贵耀门庭。”与渠口村一样,这一带处在腰带水位置的古村落还有枫林村、芙蓉村、廊下村、岩头村、豫章村、花坦村、鹤阳村等。
楠溪江芙蓉村的古戏台
其实,楠溪江曲江湾流尤多,素有“三十六湾七十二江流”之称,不可能所有村落都建在呈环抱状的腰带水之中,况且楠溪江沿岸多为火山石灰岩与流纹岩,质地坚硬,不怕河水冲刷凹岸(反弓水处)而形成坍塌,反而在反弓水处形成漩涡和深潭,形成江水不愿离去的状况,反倒被认为是风水宝地,只要在反弓处修一座寺庙即可。如蓬溪村即是如此,在反弓处建了一座关帝庙即化凶为吉了。楠溪江畔许多处在反弓水一侧的古村落都采用了这一类似的方法。
楠溪江岩头镇岩头古村
此外,为了躲避战乱,许多人来到楠溪江畔,选择地域特别偏僻,便于遁世隐居的封闭环境来居住。比如说廓下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四面高山裹抱,唯有西面有一小口朝向花坦,且被珍溪和密林掩住。外人要进入廓下村,若无熟人引路,很难找到。在趟过珍溪后,再走一百多米的S形卵石路,方可到达寨门。寨门并不朝西,而是朝北开的。寨门上设置了望塔楼(又称谯楼),可用于安全防卫。村内街道极为复杂,外人极易走入死胡同,村民们则以此捍卫自己的领地,过着逍遥自在、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生活。坦下村、塘湾村、花坦村等均与此类似。
楠溪江下日川村
花坦村始迁祖为操隐公,南宋时在永嘉任县尉,他初选此处的目的除了避乱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为了辞官之后过隐居生活。珍溪《朱氏合族宗谱》之“始祖操隐翁朱公墓志”中是这样记载的,说操隐公“见世荒乱,民多聚盗,弃官不仕,家于温。初居城东(今温州城内——引者注)花柳塘,初欲隐,但目击理乱,关心竟不能释⋯⋯对其子曰:‘此不足以隐居迹矣!’东观西望,乃定居于清通乡之珍川(即珍溪——引者注)。其地山明水秀,禽鸟和鸣,林深谷邃,景物幽清。乃置功名于度外,付理乱于不闻”,遂在花坦立寨筑墙,定居落户,从而扩展为今日花坦村。
楠溪江林坑古村
楠溪江畔有些古村落选址重在考虑小气候条件和周边景观效果。比如鹤阳村就是典型例子。该村《谢氏宗谱》记载: “始祖公从郡城迁来楠溪,某日雪后登山,望见兰玉台山前积雪先融,遂定居焉,后果繁昌。”该村地处一腰带水环抱的向阳坡上,后有“锦屏叠翠”,前有“鹤溪漾碧”,光照充足,地气旺盛,故有“积雪先融”,兰玉台因此而成为谢氏家族的聚居繁衍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