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温馨提示:

点击右上角关注,

翻阅历史文章可领取任祎老师亲自审核整理的超值高考资料!

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何为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 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

陈景润简介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当代数学家。

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离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的辉煌.他,就是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回到陈景润还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的时光.有一次,他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的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沈元的讲课.沈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道著名的世界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多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有证明出来,便给大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但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也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的一大悬案”.沈老师讲到这儿还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次引人入胜的讲课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也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艰辛历程.

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为了能直接阅读国外的资料,掌握最新信息,他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外语对于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的突破,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他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

人物评价

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

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中国要是有 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中华网、邓小平评)

陈景润先生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危险,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响世人。(法国数学大师安德烈·韦伊评)

陈景润对数学的酷爱,情有独钟,而且有惊人毅力完成其数学研究这是他本人最有价值的个性和素质。(长春日报评)

陈景润很善良,而且很平易近人的一个人,他很热情的。(人民网评)

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