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在湖南省宁乡市的东南部,有一座名叫“花明楼”的小镇,那里湖光山色、水木清华,重峦叠嶂,渠江交错,是一处人间罕有的风水宝地。

在这片静谧的天境中,伟大的革命领袖刘少奇的故居,正坐落于花明楼炭子冲村的水塘边。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花明楼

那土黄色的泥墙,青灰色的砖瓦,将这处错落着的庭院涂上了历史的颜色。

垂暮之年的王光美再入花明楼时,已不复当年的心态…

遥想当年,她与刘少奇婚后第一次来到“婆家”花明楼,与丈夫在刘家老宅住了7天6夜,收获了满满的故土乡情。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刘少奇和王光美

后来,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她最后一次走进花明楼时,她已经是个站在历史之外的“看客”了。

她老了,身体也差了许多,她看着故居里的照片,和当年与刘少奇一起侧卧畅聊的木制旧床,不禁潸然泪下。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刘少奇和王光美

霎时间,往事又如潮水般来袭,思绪又一次将其带回了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

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

王光美,一个集万千才华和智慧于一身的大家闺秀,一个出生在北洋政府农商部总长王治昌家的富贵千金,自幼便是王家府上的耀眼明珠。

她出生时,其父正在华盛顿参加“九国会议”,她读小学时,中共中央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民、工人运动。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王光美

她是中小学时期的数学“大王”,是当时物理界公认的天才型少女,所有的物理前辈都在期待她的成长和一鸣惊人。

1943年,王光美从北京辅仁大学物理系毕业,转而又考上了本系的研究生,毕业时已经是算是国内顶尖的双语人才。

那一年,王光美凭借自己的天赋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物理博士。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王光美

怎奈战事所需,中共迫切需要翻译人才,王光美在个人前途和国之命运面前,选择了国家,因此放弃了她热爱的物理学业。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中共地下党将王光美推荐到军调部做翻译,那时她并不知道“共产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只知道他们很强大,既打退了日军,又准备解放全中国。

后来中共地下党为了引荐人才,欲推荐王光美“入党”,王光美以为这是一件随时都可以做的事,竟忙到抽不出时间递交报告。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王光美

直到她被调往延安,经过层层关卡见到了传闻中的“刘少奇”,这才知道自己当时的想法有多“天真”。

但一回想起初次前往延安,见到刘少奇同志的场景,王光美的嘴角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一抹微笑…

那年她25岁,瘦弱精干,随身携带着翻译需要的钢笔和文件,刚来到延安时,便被警卫员引入枣园,见到了传闻中的“朱老总”。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刘少奇

听闻延安来了个高材生,时任代理中共中央主席的刘少奇同志,特意接见了她。

那年的刘少奇,48岁,经历过5次婚姻,第一眼见到王光美之后,就被她温文尔雅的谈吐和高贵大方的气质深深地吸引。

王光美清楚地记得,刘少奇对她说了很多鼓舞的话,临走时还特意跟她多握了一下手…

后来王光美被调到外事局工作,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去参观,王光美远远地看着那个意气风发的中年男人,被一众工作者簇拥着,顿时感受到了“彼此”的距离。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刘少奇

工作间隙,王光美一直在向组织上申请入党的事,但一直没有得到回音,她越发觉得,一日不入党,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

不知过了多久,刘少奇又下来视察,他们偶然见了几面,但每一次见面都很平淡,可回过头来想想又觉得有些特殊。

毕竟,像刘少奇这样的中共高层领导人,能在短时间内约见到一个新来的翻译数次,好像也没那么“平淡”。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刘少奇

一日,王光美正在外事局里翻译文件,被外事组副主任王炳南通知:“刘少奇同志要你去谈话”。

“找我做什么?我是新来的,哪哪都不懂,也不知道刘少奇同志的住处怎么走…”王光美有些诧异,生怕自己的工作上有什么纰漏。

“你就跟着门外那匹老马就行了,它认得刘主席家的路”,王炳南说罢,就将王光美引到了门外。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刘少奇和王光美

王光美来到了刘少奇同志的住处后,发现他的房间里除了一张破书桌,和一个老炕之外,什么也没有。

二人一见面,除了点头和握手之外,就是对坐在书桌的两边,似有似无地聊些什么。

如果非要从那天的“约会”当中找出一件有意义的事,那大抵是,王光美将刘少奇给她的梨子,削出了一整条未间断的皮吧…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刘少奇和王光美

经过这一次“无聊”的见面后,王光美隐约感觉到刘少奇同志对她似乎有些不一样,但转念一想,自己连党员都不是,又瞬间抛诸脑后。

过了一段时间,那匹老马又引着王光美,来到了刘少奇同志的住处…

“我结过5次婚,有5个孩子,最大的已经23岁,我这个人比较忙,平时也没时间陪家人,肠胃也不太好….”

刘少奇同志突如其来的一些话,令王光美突然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转念间又好像读懂了刘少奇同志的用意。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我连做党员的资格都还不够,我觉得我们俩之间的政治差距太大了…”,王光美略带忧郁地回复到。

可刘少奇同志并没有因为王光美的“直接”而感到不适,反而还“安慰”王光美:“没事,你先好好读读书,多学习学习…”。

1947年,国民党攻占延安,刘少奇同志转战华北,临走之前特意找到王光美说:“你跟我一起”。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二人就这么四目相对,什么废话也没有,互相盯着半晌后,王光美便起身去住处收拾东西…

“我想这就算是表明心意了,我们之间的爱情没有任何浪漫”,王光美曾对记者这样说过。

可要问起王光美,为什么要跟一个年长自己23岁,且有过5段婚姻的刘少奇在一起时,她只淡淡地说:“那要多亏他写的一本书《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可见,王光美对刘少奇的感情,始于才华,敬于坚守,忠于人品…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1948年,在西柏坡,刘少奇与王光美举行了简单的婚礼,那天他们换上了新的中山装,戴着条纹围巾,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见证下,正式结为夫妻…

王光美的花明楼情结

1959年,刘少奇同志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评选为国家主席,王光美深感“压力山大”。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王光美

自11年前与刘少奇同志结婚以来,丈夫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事事务上,几乎不进家门,也没有机会与孩子沟通。

此时又肩负起国家大事的重任,王光美心里琢磨着,自己肩膀上的担子又沉了许多。

那时,他们家里一共有9个孩子,除了自己的4个年幼的孩子之外,还要照顾刘少奇同志与前妻留下的五个子女。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王光美

虽然这些情况在他们结婚前,刘少奇已经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王光美,但一陷入生活当中,还是感到疲惫不堪。

王光美将这种“累”称之为共产党人应克服的“困难”,她越是觉得崩溃,就越是证明自己需要历练。

多年来,王光美在家庭生活中尽职尽责,在国家外事上,又独树一帜,唯一能让其感到身心都放松的一段时光,就是与丈夫刘少奇一起回到湖南老家“花明楼”。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那是1961年,刘少奇为了摸清基层农村所面临的问题,亲自出访湖南,并展开了为期44天的调查工作。

王光美十分兴奋,因为这是她与刘少奇同志结婚13年来,第一次有机会来到“婆家”,见一见家乡的父老乡亲。

当时,王光美同丈夫一起住在刘家故居里的一处简陋居室里,她上午陪着刘少奇一起视察花明楼的各个小镇,调查当地农村合作社的生产情况。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王光美

下午则挨家走访民宅,接见“村官”,询问当地所面临的问题和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他们挽着裤腿,与村民们一起坐在田埂上畅聊,他们戴着草帽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看着赤脚的孩童摔泥巴,编草人。

晚上,刘少奇带着王光美一起,去拜访了他几十年未曾谋面的姐姐刘绍德。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他们是亲人,可看起来却像邻里乡亲,他们是血浓于水,但彼此之间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淳朴的距离。

王光美心想,这大抵是共产党人与亲属之间,在峥嵘岁月的作用下,所“摩擦”出的一种天然的相处模式吧。

一日,王光美陪刘少奇祭拜了刘家祖坟后,路过一片十分破败的炼钢厂,在那些生了锈的熔炉下,正稀稀拉拉地坐着几位破衣烂衫的村民。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刘少奇和王光美亲切地上前询问后得知,原来钢厂征地,占用了这些村民的住房,导致他们无房可住。

刘少奇当下发话:“你们要是不嫌弃,我家老宅尚有空处,你们随便住,出入自由”。

王光美深受感动,她在刘家旧居里住了7天6夜,不仅与村民们打成一片,也因为对丈夫炽热的爱而更加喜欢花明楼这个美丽的小镇。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花明楼

在结束了花明楼的调查工作之后,刘少奇同志启程前往毛主席的家乡韶山,王光美恋恋不舍地与村民们挥手,一转身便湿了眼眶。

十几年来,那段时光,一直深刻在王光美的心底,成为她熬过无数个艰难夜晚的精神支柱。

1984年,正逢刘少奇同志诞辰85周年,63岁的王光美带着儿子刘源,再一次回到了那个令她魂牵梦绕的花明楼。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兴许是天意使然,那天原本秋风瑟瑟的花明楼,突然艳阳高照,王光美乘坐的小巴车,刚停在刘少奇故居的门口,就发现门外站满了欢呼雀跃的村民。

“王光美同志回来啦,王光美同志回来啦”,人们呼喊着,惹得王光美热泪涟涟。

值得欣慰的是,23年未见,再回首时,花明楼依旧如初,只是路过的人变了,面孔生涩了许多,那些玩泥巴扎稻草人的孩子已经长成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王光美

那些陪着王光美和刘少奇在田埂上畅聊的村民们,有的白发苍苍,有的子孙绕膝,有的已不见踪影。

而王光美在刘家旧居睡过的陋室,此时已经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历史文物”,轻易碰不得…

王光美让儿子刘源,坐在父亲刘少奇曾坐过的书桌旁照一张相,随后又带着儿子一起去给刘家祖坟上炷香,此次的花明楼之旅便告一段落。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刘源

临走时,花明楼的村民们自发地将王光美围成了一个圈,人们不舍得她离开,正如23年前她初来时那般…

1988年,刘少奇诞辰90周年,湖南省委为刘少奇纪念馆准备了一尊铜像,邀请王光美到场见证,于是她再一次回到了花明楼。

看着宁乡大地上屹立着的刘少奇铜像,王光美的心头涌起万千情绪,这一次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夫妻之间的距离是那样的“遥远”。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刘少奇铜像

就好像,在延安时期,她在外事局工作,远远地看着刘少奇被众人簇拥着越走越远,直至完全消失的感觉一样…

往后的日子,王光美越来越老,身体也每况愈下,每隔五年的花明楼探望日,是她晚年唯一热衷的事。

因为每一次回到花明楼,她都能在故居里发现许多不曾看过的照片,和刘少奇罕有的足迹。

有些足迹产生时,甚至还没有她,而有她时的足迹,因为公事繁忙,也没能留下她的身影。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王光美

2003年11月23日,是刘少奇同志诞辰的105周年,王光美带着儿子第六次来到花明楼。

那时的她已老态龙钟,白发苍苍,每说两句话都要喘上几口大气,她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看完了墙上的每一幅照片,走完了故居里的每一个角落,最后在刘家堂屋正中间,留下了最后一张合影。

临走时,乡亲们对王光美说:“希望2008年您还能来故居参加刘少奇110周年诞辰”,王光美微笑着点了点头,随后又挥了挥手,离开了花明楼…

王光美子女(王光美临终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王光美:花明楼)

王光美

2006年,王光美病危,弥留之际,子女俯身询问其是否还有未了的心愿。

此时的王光美已经说不出完整的句子,只是用她干涸的唇缝,气咽声丝地挤出三个字“花明楼”

10月13日,王光美老人走了,家人将其葬在花明楼,立下无字碑,自此与刘少奇的铜像相互守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