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印(吴金印:我永远忘不了那个长眠在深山里的异乡人)

青山巍巍埋忠骨

——追忆朱志修同志

■吴金印

 

清明前后,细雨纷纷,杨柳依依。卫辉市狮豹头乡跑马岭林场里,今年新立了一块墓碑,纪念一位在这里已经长眠了50年的异乡人。他叫朱志修,是狮豹头工业发展的大功臣。50年过去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狮豹头公社(今改为乡)担任主要领导,朱志修是我们从山东请来的技术人员。他为狮豹头的工业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把群众当亲人,把异乡当家乡,在狮豹头人民心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和狮豹头人民一样永远牢记着朱志修这个光辉的名字。

他是山里的宝,不是山里的草

1966年8月,我从中央团校学习归来,主动要求到全县最艰苦的太行深山区狮豹头公社工作。安顿下来后,我发现那里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山荒路窄,缺水少粮,满山满沟都是大石头摞小石头,除了石头就是大片小片的荒草和高高低低的荆棘,群众生活很苦。别说吃饱吃好饭了,就是吃水都十分困难。干旱时节,许多山民吃水就得靠供应。有时候为了一担水,要往返十几里。山里的穷不全是物质方面的穷,还有精神方面的穷,技术方面的穷。全公社没有一家工厂,连一颗螺丝钉都不能制造,我暗下决心: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帮助山区群众摆脱困境,过上好日子!

该从哪里入手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常言道:“为了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我意识到,因地制宜发展社办企业,是让狮豹头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好路子。然而,要想发展工业,必须得有技术人才。我就开始留意寻找工业方面的人才。不久后,朱志修进入了我的视线。当时,他是白寺大队副业队聘请的技术员,在那里已经干了两年,帮助白寺大队搞制刷,颇有成效。我专门前去调研考察,得知朱志修原是山东一个工厂的技术员,由于技术员爱较真的特性,受到了孤立和冷落。当时正是他的人生低谷期,在原单位、在家乡处处被人看不起。是狮豹头山区人民的质朴和真情邀请打动了他,让他心甘情愿来到这里,把自己的一技之长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我还了解到,朱志修不但技术高超,而且人品端正,是难得的人才。

一天,我把朱志修请来,向他介绍了公社治山治水和发展工业生产的想法。我告诉他:公社决定利用山区草多、荆条多的优势,请他帮助我们组建制刷厂。先以这个厂为基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然后瞅准时机再上新项目,滚动发展。朱志修听后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过去别人看我不如一棵草,现在您却把我当成宝。吴书记,您的知遇之恩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您放心,我一定把企业办好,决不辜负公社领导和山区人民的期望!”

制刷编织厂很快建起来了。招来的人,名义上是工人,其实,对于制刷技术,个个都是一窍不通。这也难怪,因为昨天他们还是头顶高粱花脚踏黄土地的农民,一夜之间,他们摇身一变,拥有了这样一个在当时令人羡慕的身份。朱志修对于这些新手,没有丝毫嫌弃,手把手一点一点地从零开始,耐心教大家如何制作刷子和编织器具。一把刷子,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要真正制作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他先做示范,让大家站在旁边仔细看,谁如果看不明白,他就一遍又一遍地再教,直到都熟练地掌握了技术并能自己操作才作罢。尤其对王培秀、闫观荣两位徒弟,朱志修对他们精心栽培,把各种技巧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使他们很好地掌握了制刷工艺并把他们很快培养成为生产技术骨干。他们不但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制刷工匠,而且还把师傅的手艺、办厂理念,辐射到了百里之外的平原地区李源屯镇。直到今天,他们还享受着几十年前的技术红利,制刷厂办得红红火火、产销两旺。

深山里的狮豹头圆了工厂梦

当年,狮豹头制刷编织厂可以生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色彩有别的各式各样的刷子。按材料分,有草根刷、猪毛刷、猪鬃刷、塑料刷等等。按功能分,有生活中刷鞋用的、刷锅用的,扫床用的,扫地板用的;还有工业生产中用的,比如纱厂里机器上用的大毛刷,弹花机上用的大毛刷,还有仓库、车站、码头用的地板刷等等。这些刷子按出厂价卖给县土产公司,再由其销往全国各地。

那个时候,山区没有通电,所有的生产工序全靠人工。生产中所需用的各种钻头,在商店买不到。朱志修就和大家一起动手,找来废旧钢条,自己生炉子打铁,制成生产中所需用的粗细不等大小不一的各种类型的钻头。制造钻头,淬火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严格掌握火候。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废品。他就把自己多年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窍门儿、绝技全部教给大家。厂里生产进度快,钻头用钝后很快就要重磨。磨钻头技术要求也很高,磨不好就会影响生产。朱志修也同样把绝技传授给大家。栽刷,一双手要同时做四种动作。不仅两手要同时各拿一根钩针,而且还要一只手握着制刷材料,一只手准确迅速地进行分拣。多了,穿不进钻眼,还得去掉一些;少了,填不满钻眼,造成松动,容易掉毛,还要再添一些。朱志修就教大家怎样才能熟练掌握技巧。剪刷,也同样。剪不好,刷毛长短不齐,既不好看,又不好用,更不好卖。朱志修也同样把自己多年的经验讲给徒弟们听,使大家剪得既平又快。

社办工业因受场地、资金、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制刷编织厂其实是一个门户两项业务。除了制刷以外,还有编织。朱志修教给工人如何把荆条编织成器具。改河造田,需要人抬车拉,厂里就编织出大筐小筐。大筐供两人抬,小筐供一人担。还有平车上用的车挡,还有用于肩扛的背篓,用胳膊拎的篮子等,还有农家用来囤粮食的口面特别宽的囤底。

制刷编织厂不仅让上百名人员就业,而且还带动上千名群众常年在山上挖草根,割荆条,源源不断地为厂里提供生产原料。山区群众也因此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原来平平常常的草根、荆条,因为制刷编织厂的创办,都派上了大用场。一斤草根卖到厂里就是三四毛,荆条的价钱也相当可观。人们抽空上山挖一天草根,或割一天荆条,能顶平时几天的收入。通过这项副业,能满足一个家庭的日常开销,如:孩子的学杂费用、老人看病买药、买油盐酱醋等,多余的钱还能添置收音机、缝纫机等家具。

制刷编织厂的发展,鼓舞了我们的志气,提高了我们的信心。我们用赚来的钱,陆续又建起了修造厂、罐头厂,筹建了水泥厂。修造厂投产以后,生产了玉米脱粒机、铡草机、油压锯床、电焊机等机器设备,几个工厂都是满负荷运转,产品供不应求,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工厂不断发展,工人昼夜不停,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厂里还不断开发新产品,并确保产品质量。特别是生产的暖气片和油压锯床,质优价廉,深受用户欢迎。前来订货者,络绎不绝。一车车暖气片从地处深山区的狮豹头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郑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仅暖气片一项产品年产值就高达六十多万元。油压锯床远销武汉、上海、天津以及东北三省,年产值达五十多万元。仅这家社办修造厂,年利润就达十余万元。

山上的桃、杏、李子、梨、山楂等水果,成熟后被人们采摘下来,卖给罐头厂,经过加工,都变成了宝贝。一瓶罐头成本价是五毛一,卖给新乡地区糖烟酒公司是八毛五,每瓶净赚三毛四。并且是有多少收购多少,根本不愁销路问题。没有水果的季节,就生产肉罐头,如鸡肉罐头、猪肉罐头、羊肉罐头、牛肉罐头,一年四季机器不停转,工厂不停产,产值逐日增长,利润连月提高。

自从圆了工厂梦,狮豹头的声誉便随着各种产品的输出而远播四方。

他是山里人眼里的大好人

朱志修平时对工人生活生产关心备至。他说话和蔼,从不发脾气,还常常助人为乐。因此受到大家的普遍拥护。每逢下雪下雨,或工人下班晚时,他都要真诚地提醒大家一声:小心行走,防止路滑。明天来时,要多带一件衣服,别让受凉感冒。上班时,他发现谁脸色不好,情绪异常,总是跑前跑后,多次询问,端水送药,忙个不停。他身边总是备有一些常用药品,见谁伤风感冒,腹泻发烧,就拿一些过来。

在白寺大队,他住在残疾人靳好富家。靳好富患有腿疾,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朱志修不但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还每天早早起床,又是担水,又是打扫院子,整理房间,把里里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各项物品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有条有理。

村里有一位叫李培安的老人,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并且身患多种疾病,经常因为没有钱看病买药而痛苦。朱志修得知情况后,经常到他家嘘寒问暖,还多次把他送到医院治疗并为他支付医药费,李培安常常激动得热泪盈眶,见人就夸这位来自山东的好人朱师傅。朱志修的事迹,使群众深受感动,大家都说朱师傅不仅技术高明,而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道德崇高。

朱志修的模范事迹在狮豹头广泛流传,他因此被评为先进个人。在全县召开的表彰大会上,他作为全公社典型在大会上做经验介绍。

异乡人成为永远的狮豹头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朱志修的交往以及对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我对他更加钦佩和敬重。

当时,像朱志修这样的技术人才,还有几位。出于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我都把他们一个个当成宝贝。为了让他们能在山区安心工作,我想尽一切办法处处精心照顾他们,让他们住最好的房子,给他们做了新铺盖,还专门请来厨师为他们另开小灶,肉类、蛋类、白面样样俱备,每天都像招待贵宾一样,使这些远离家乡的师傅们感到舒心温暖。

一天中午,朱志修有事到造田工地找我谈工作时,正赶上吃饭。许多人围在一大片草庵前吃着说着笑着,亲如一家。浑身都是汗水灰尘的我,和其他公社干部一样,蹲在一块大石头上,左手端一碗青菜汤,右手握着一双筷子和玉米面窝窝。啃一口干馍,就一口菜汤,吃得津津有味。朱志修看后大吃一惊,后来他对其他技术人员感慨道:公社书记整天抡锤打钎,拉车抬石头,干这么重的活,怎么还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吃这样的饭?而我们却每天吃饭都像待客一样,高桌子低板凳,大米白馍,热汤热水,又是鸡蛋又是肉,并且每次都由炊事员端到餐桌上,可他却蹲在野地里和群众一起餐风饮露啃干馍!

人心都是肉长的。朱志修被深深感动了。

一天,他找到我,说出了肺腑之言:“吴书记,这些年,你所干的,你所说的,我也看到了,我也听到了。你整天带领大家修路造田,建桥筑坝,从塔岗、羊湾、小店河,再到正面,都修渠造成了良田,我都亲眼看到了;你年年大冬天在工地上和群众一起住草庵,我也亲眼看到了。有一回,洪水冲毁了公路,拉货的拖拉机不能通行,你拉着平车从汲县县城一路走着石子路、趟着河水,一直把水泥拉到狮豹头施工工地,我也亲眼看到了。你说你为了建设新山区十年不下山,我也听说了。你能这样,我也想这样。我也不走了,想和你在这山里干上一辈子,一直干到死!你看行不行?”我没有立即答话。朱师傅的家乡自然环境优美,各种条件优越,还有一家大大小小的亲人在天天等待,我岂能忍心让他和我们在这深山里同受一辈子苦?朱师傅仿佛猜透了我的顾虑,坚定地说:“狮豹头满山都是石头,生活生产确实很难,有时简直苦得没法想象。可你为什么要来这里吃苦?我想了很久,终于想通了。我有家,你也有家,天下的人谁没有家?可你为什么远离家人,放弃舒适的环境到这深山里来?你看到山区的群众受苦受难心疼,我也心疼。你说山区面貌不改变决不下山,我也想跟你做个伴。就是将来我死了,也一定要把我埋在狮豹头的大山上!我要看着山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经常说,学英雄,见行动。这就是我的行动。白求恩是外国人,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就能献出自己的生命,我是一个中国人,为啥就不能为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一切呢?”

我被朱师傅一席发自肺腑的话深深感动了,紧紧握住他的双手,久久不肯松开。两颗火热的心紧紧地融在了一起。

1972年2月18日,只有54岁的朱志修,因病不幸与世长辞。按照他的意愿,遗体被安葬在狮豹头跑马岭的林场里。

以朱志修为代表的这些技术人才,为创办狮豹头的工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创办企业,每年利润多达几十万元。这些钱,在当时已经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可以办许多大事。我们每年从中抽出一部分用于购买农用机械和柴油,用于发展农业生产,使粮食年年取得丰收;再抽出一部分购买炸药、水泥、钢钎、锤等,进行改河造田、筑路架桥、开山凿洞、引水修渠等水利建设,使各项工程有了资金保障。另外再留一部分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狮豹头很快形成了“工业兴、道路通、百业旺、粮果丰”的良好局面。

朱志修帮助狮豹头山区创办的第一个社办企业制刷编织厂,对当时的狮豹头公社而言,意义重大而深远。它不但为公社创造了可观的产值和利润,解决了一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还通过第一个企业的成功运行,使我们取得了宝贵经验,得到了丰富的资金积累,培养了一批工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人才,为后续的几个社办企业的陆续建成和顺利发展,为夺取生产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在狮豹头创业发展史上,朱志修的名字将永远闪耀着耀眼的光芒。狮豹头人民会永远牢记着他的名字和功绩。巍巍太行,青山有灵,几十年来,前往祭拜朱师傅的山区群众络绎不绝。今年清明节期间,曾经生长在狮豹头并且担任过狮豹头乡领导的孟双喜、张成庄,以及朱志修的徒弟王培秀、闫观荣四人代表山区群众,在朱志修坟前,为这位已经去世50年的异乡人庄重地立了一块石碑,并敬献了花篮,摆上祭品,用传统的礼仪来祭祀这位异乡朋友。

这些年里,我经常想起狮豹头,想起朱志修,想起过去的岁月,耳畔总能听到他的坟地周围的阵阵松涛。我永远不会忘记朱志修同志,永远不会忘记他对山区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