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大丽花惨案是美国二战后最著名的悬案。
1947年1月15日,洛杉矶西南的雷麦特公园发现一具严重被毁的女性尸体,死者是23岁的年轻演员伊丽莎白•肖特。
尽管有大量的媒体报道和无数官方或私人调查人员参与其中,该案却直至21世纪初仍然没有破案。
1987年,美国著名的犯罪小说作家詹姆斯·艾尔罗伊利用这一案件的真实细节写出了《黑色大丽花》。真实案件与文学创作相互映照,仿佛是一个万花筒一样,衬出了人性中疯狂与贪婪的一面。
现实中的案件与影响
伊丽莎白•肖特家境一般,早早出来谋生,心中却始终装着一个明星梦。
命运和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年纪轻轻的她死于非命。而全身的累累伤痕可以说明,在死前二十到四十个小时的时间内,她遭到过非人的虐待。
消息一经传出,引起舆论强烈关注。迫于来自整个社会的压力,高层严厉责令必须限期破案,随后展开了全面的调查。
这一离奇的案件还曾引发一波自首的热潮,事实证明,自首者都是为了蹭热点或得到“免费食宿”,真正的凶手并不在其中。
随后的几十年里,案件一直未有突破,倒是产生了一批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电影。如1975年由理查德·哈佛伦执导的《死亡尖叫》,1977年邓恩的畅销小说《真实的忏悔》。而迄今为止公认最详实、最震撼的还是1994年出版的约翰·吉尔摩的《切割:黑色大丽花谋杀案的真实故事》。
众多嫌疑犯中,有两个人的嫌疑最大。
一个是好莱坞大佬马克·汉森的手下,27岁的莱斯利·迪伦,他供述的诸多细节与尸检结果相吻合,警方也曾对其刑事拘留,后又释放。
另一个是乔治·霍德尔,2013年,洛杉矶退休警探史蒂夫·霍德尔在其出版的《黑色大丽花复仇者:谋杀天才》一书中列举了很多证据,力证他去世多年的父亲、外科医生乔治・霍德尔是当年杀害“黑色大丽花”的凶手。当年的检察官看过此书后说:“史蒂夫的证据非常有说服力。如果他父亲还活着,我们将会以一级谋杀罪名而起诉他。”
小说中的人物与冲突
詹姆斯·艾尔罗伊2015年获得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在犯罪小说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美国犯罪小说的恶魔犬”。
他会如何在小说《黑色大丽花》中重新演绎“黑色大丽花案件”呢?
本书封面上有这样一句:“正是因为有人轮番作恶,‘黑色大丽花’案才变得如此不寒而栗。”
而在本书序幕部分,则借助主人公“我”之口说:“我之所以害怕,是因为好人其实是坏人。”
这两句话仿佛有勾魂法力一样,直接把读者吸引到这场大戏的幕布前,恨不能一探究竟。
布兰查德和布雷切特,一个英雄,一个告密者,因为拳击的共同爱好,他们幸运地成为洛城警局的一对好搭档。
“黑色大丽花”案件发生后,两人在侦查线索的过程中,最初配合默契,之后却渐行渐远。
被称为“火先生”的布兰查德做事充满激情,如一团烈火一样,最终却“烧”伤了自己,惨死他乡;被称为“冰先生”的布雷切特年轻但有韧性,靠着冰一样的冷静和坚持追出了案件的真凶。
事实上,对于这个骇人听闻的案件,头头儿们无非两种态度:一些人想借此捞足油水,包括政治资本;另一些人想伸张正义。
多行不义必自毙,小说中没有秉公执法的几位,最终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最令人惊讶的则是最初以英雄事迹扬名的布兰查德,他破获的那次银行劫案,自己其实就是主谋;“黑色大丽花”一案,他同样早早知悉了杀人凶手,却以此来要挟对方为自己谋利。
可以想见,有这样的警员充斥执法队伍,洛城市民的权益不可能得到良好的保障。
而布雷切特则为了使更多牵涉其中的好人免受伤害,一人承担了处分和骂名,轰轰烈烈之后,又退回人群之中。
写在最后
伊丽莎白•肖特的死不过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她只是一位普通姑娘,苦苦追求名利、爱情而不得。在社会的底层,有千千万万像肖特一样的普通人依旧在为了生活挣扎求生。
肖特只是当时这个社会无数失败者中的一个,她们在残酷的社会法则之下走得步步艰难。而她之所以打破了当时公众的冷漠,不过是因为她受到的残忍终于超出了这些人冷漠所能承受的底线罢了。
在这一事件中,人性之邪恶与凶残所达到的程度令人发指。但更为遗憾的是,这样的事件没有因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消失。
如何驱散某些人内心的黑暗,杜绝类似事件的继续发生,这仍然是个困扰着我们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