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中国古代没有玻璃,又说琉璃工艺是外来的,又有说中国人古代不会做透明的玻璃,真是这样吗?
古代连小孩子都能用上玻璃瓶装的小鱼玩具了啊!
唐宋诗歌提到玻璃瓶用作盛酒,如北宋孔平仲《海南碧琉璃瓶》:“手持苍翠玉,终日看无足。秋天常在眼,春水忽盈掬。莹然无尘埃,可以清心曲。有酒自此倾,金樽莫相渎。”,诗歌也偶言用玻璃瓶来观赏游鱼。
唐代徐夤《郡侯坐上观琉璃瓶中游鱼》,句有“宝器一泓银汉水,锦鳞才动即先知。似涵明月波宁隔,欲上轻冰律未移。雾薄罩来分咫尺,碧绡笼处较毫厘”;
南宋吴芾则有诗题为《偶得数琉璃瓶置窗几间,因取小鱼漾其中,乃见其浮游自适感而有作》。
中国人使用玻璃瓶的历史其实也非常早,至迟在宋代,孩子们已用玻璃瓶养小鱼观赏。宋人范成大有一首诗写道:“映光鱼隐见。”并自注:“琉璃壶瓶贮水养鱼,以灯映之。”这里说的便是玻璃瓶养观赏鱼。
宋史学者王曾瑜曾提出:“宋时的金鱼是池养,而无缸养。中国的玻璃器皿生产长期滞后。”这话有失偏颇。
下图是宋代苏汉臣的一幅《婴戏图》(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图上几个孩子正在观赏两只装着小鱼的玻璃瓶。
图 北宋苏汉臣《婴戏图》局部
图 (宋)佚名 婴戏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实际上,玻璃瓶在有花的时候用以插花,无花之时则可以注水养小鱼。当时甚至发展出一种“琉璃泡灯”,也就是在阔腹玻璃瓶中养上小鱼数尾,然后将瓶置于灯光之前,让灯光将水光鱼影映得澄澈透明,是吴中上元夜的应节陈设之一。
到元代有一种玻璃泡养小鱼的玩具,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说,元代大都中,有小商贩“以竹拴琉璃小泡,养数小鱼在内,沿街擎卖”。这种玻璃泡养小鱼的玩具,应该是从宋时南方传至元时北方的。而宋代苏汉臣的《婴戏图》好像此景啊!
晚明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还记载了一种“噗噗噔”的琉璃瓶玩具:“东之琉璃厂店,西之白塔寺,卖琉璃瓶,盛朱鱼,转侧其影,小大俄忽。别有衔而嘘吸者,大声咏咏,小声唪唪,曰倒掖气。”
这里说的“倒掖气”就是噗噗噔,是用玻璃做的音响玩具,既可以吹出音响又可以盛水养鱼。上部有直嘴,底部极薄,吹气时底部随气流变化凹凸抖动,发出嘭嘭的声响,连续吹吸时声响连成一串。形状有葫芦状、苹果状、半球状,颜色也有很多。
明人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载有一事:明朝年间的元夕灯节,京城有工匠用糯汁烧成琉璃瓶,然后制成花灯,可以贮水养鱼,旁边映衬着烛光,透明可爱。黄岩人王古直花费重金买了一盏在家,爱不释手,终日耍玩。有一天一不小心,他将琉璃瓶碰到地上,摔了个粉碎,悲叹道:“吾平生家计在此,今荡尽矣!”。
明代花灯的精巧程度、价值几何,此说也可作为旁证了。
想一想这种琉璃泡灯制成的花灯,其中养上小鱼,映衬着灯光,真是光莹可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