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上有一系列描述网络的词汇,网络依赖、网络成瘾、网络成瘾障碍、病理性使用网络、网络成瘾症候群等都是指不健全的、极端的、强迫式的、仪式化的网络使用沉迷行为。
主要体现在心理上对网络的过多地索求、对于时间管理的失控、当停止使用网络时会出现行为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参与活动时不与他人交流,以上网作为发泄、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
在与网络研究相关的文献中表明家庭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均与网络有关,主要是指出环境对于个体过度使用网络的影响力,网络的可接近性越高,网络沉迷的可能性就越大。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最早的接触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环境,是个体与社会产生连接的纽带,核心家庭之间亲密温暖的家庭氛围与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
在情绪和资源上的协助下可以帮助青少年积极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同时家庭因素对规避和预防不良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家庭氛围的亲密度和适应性是考量家庭成员所觉察到的情感纽带。
青少年一般是指初中到高中毕业接受中学教育的阶段,11、12岁到成年期这一发展阶段,经历6年时间的中学阶段,是儿童向成人阶段发展的重要节点,是懵懂期个体不断褪下稚气的阶段,也是易出现各种外化问题的高发阶段。
青少年在步入自我意识第二个快速发展期,聚焦于思索关于内在自我的问题,处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仍依靠父母,但想追求个人独立,摆脱父母监管的矛盾阶段,心理认知尚在探索。
个人独立意愿的增加和交叉的自控能力使得青少年容易沉溺于网络所提供的休闲娱乐活动中,进行不适当的、过量的使用。
Brenner研究显示,网络依赖行为和年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联,而与性别和种族程度不深,青少年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频发人群。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汲取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建立关系、休闲娱乐,这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
但是过分沉迷网络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有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尽管生理年龄尚幼,但接触和使用网络的时间普遍较长和较早,研究青少年网络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三及高中是人生的一次转折点再加上学习的重压是最容易引起疏离感的时期,在情感的联结上,他们渐渐地离开父母,开始寻求友谊的建立,和同伴们建立起亲密感。
但他们自身的心理成长和对社会的认知还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认知、情感等变化还不稳定,而疏离感直接影响青少年与家庭、学校等社会性群体的人际交往以及亲密关系归属感的建立,所以对于疏离感的关注刻不容缓。
由以上可得出,青少年行为具有不稳定性,是网络依赖的重灾区。研究拟以初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疏离感对网络依赖的影响。
使用网络行为的表现及动机特点
青少年表示在休息时间里都有过使用手机,使用频次较高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晚上和休息时间。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抖音视频、王者吃鸡等。
又具有一定的固定性,登录软件的动作、刷手机的姿势等,他们习惯在家中打开手机。网络的组合是单一的,青少年单纯地以网络为平台去交友和发展兴趣,满足自己的无聊和好奇心,逃避生活学习中带来的负面情绪。
获取信息、维持社交关系、缓解情绪、娱乐休闲、情感支持和自我表露是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目的,主要动机是获取信息和社交关系的维持,在休息时间内首选的娱乐方式是手机,具有泛娱乐化的特点。
用移动社交网络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便利进一步参与到社会化生活中获取各方面的知识,以及维持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获得归属感。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青少年处在学习和掌握对世界的探索阶段。
同时青少年的关系需要在这一阶段也变得十分强烈,这些都促使他们希望通过某种媒介进行社交关系网络的维持,恰好网络可以满足他们的自主性需要,不过当青少年把网络中构建的关系看得过重时,可能导致过度追求的心理倾向。
互联网的发展及手机功能的更新迭代,“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使青少年不断养成“机不离手”的习惯,本身对于网络或许有着一定的认知和理解。
然而在群体规则和外界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产生从众行为,自控能力还是相对较弱,低年级相较高年级更容易沉迷。
对网络的依赖性态度及认知偏差
青少年对于网络有着很高的依赖度和接纳度,强迫性地使用某种手机功能,比如看小说或追动漫,并且常常沉迷于其中忘记时间。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感觉很难停下来,很难感知到时间的流逝,出现了一些突显性、耐受性、消极后果等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产生了强烈的不适和疏离感,而网络恰恰提供了帮助,匿名性为他们提供了保护,可以让他们随时进入或中断交流,从虚拟空间中抽离出来,这些因素都使网络成为一个更好的替代品。
在面对陌生的网络时会一步步进行探索和挖掘,网络安全意识不足,对于网络上的知识较信任,片面地认识到网络具有游戏化和娱乐化的特点,沉浸在匿名化、无地域限制、方便易得的现象中,心理上得到了自我满足,但对网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当认识到网络带来的注意力不集中、低效率时需要进行严密的计划和一定的努力,来消除拿起手机的行为。
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新时代下的产物,他们早期对于网络的了解和使用习惯容易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上网的过程中遇到过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让青少年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对于及时便携的网络空间极易掌握,但却容易忽视其中潜藏的安全问题,无法应对网络风险的能力。青少年与网络媒介之间的互动具有泛娱乐化和游戏化的特点,赋予了自主学习、交往、表达、探索的能力。
教育建议
发挥家庭的保护和引导作用
创建安全独立的的生活环境,鼓励青少年进行外界的独立探索,使得能够承担挫折,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念,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注重其心理的健康水平和情绪情感的表达。
父母要以身作则,带头做好理智使用网络的模范作用,做好触网的启蒙教育和正确示范,提升对子女网络使用的引导与管理能力,引导青少年理性地用网、识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网络行为。
父母是发挥家庭作用的重要主力,要主动地参与到家庭建设、维护家庭关系、重视家庭教育,形成乐观、正向的家庭观念,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加强与子女间的情感沟通互动。
特别是父子之间的沟通,建立亲子良性沟通意识,会给孩子带来融洽的家庭关系,家人之间相处愉快,共同维护家庭,形成良好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
家庭成员要积极主动地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不管自己的心情是好是坏,要鼓励孩子及时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好事要大家一起欢喜,难题要大家共同商量解决和承担,这样彼此更懂得互相理解,互相扶持。
构建学校网络教育的体系建设
关注青少年的情绪状态,适当调节学习压力;设置目标,激发青少年的挑战信念,提高抗压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班集体的课后活动和文体生活,增强班级集体在学习和活动中的沟通,确立青少年在团体中的参与感。
组织多种多样的关于网络的心理主题活动,帮助青少年正确地使用网络,同时抒发使用网络中的不良情绪,建立积极认知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韧性;家校共同协作,帮助青少年增强对于网络的自我控制能力。
增加与网络时事相结合的课堂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探索合理有效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体系化地建构引导青少年在网络中的良性行为,通过网络资源帮助自己学习和增长见识,避免沦为“网络的奴隶”。
帮助青少年树立对网络的正确认识
加强青少年对网络的正确认知,能够辩证地看待网络的利与弊,在享受网络工具带来红利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其负面影响,引导其正视自身的内心需求和响。
网络对自身生活和学习的利弊,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价值观和网络观;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应对目前的学习发展任务。
调适使用网络的方式、时间和行为,按照自身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标地制定并践行时间管理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使用习惯。
提高自身的心理韧性,寻找合适的方式缓解疏离感、孤独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等负面情绪,培养兴趣爱好,学习人际沟通和交往,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减少对网络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