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嫡庶观念真有电视剧演的那么严重吗?

用户 北斗情感室 的回答

我奶奶原是地主家小妾生的,当年鬼子冲到家里时,全家把正房生的大女儿藏起来,把奶奶推到院子里……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时光,就是每天下午二点多,奶奶忙完了家务,坐在炕上给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她有时候坐着讲讲就眯起眼睛要睡着了,我赶紧把奶奶摇醒,接着听故事。

我奶奶朱桂琴,出生在1936年,家里有大片土地都雇了长工干活,家底殷实,父亲有一妻一妾。她是小妾生的女儿,上面还有母亲生的嫡长女姐姐,和同样妾生的庶子哥哥。

“那是一大家子人啊,几十口亲戚住一个大院,进出大门就四道,最热闹的就是过年,从腊月开始就准备,一直热闹到二月二;祭祖烧的香比我腰还粗,各种供品我可捞不着吃。”奶奶老家在山东泰安,泰山脚下,地里盛产花生。她今年快90了,烧菜一定要用花生油,我猜那是她从18岁离家,一直惦念的味道。

“我家虽然是地主,但是却不养闲人,不像电视演的那么享福,没有使唤丫头,所有人都要干活,”奶奶眯着眼睛回味,“我出生就养在姐姐院里,干啥都得跟在她身后,得伺候她,过年过节能多捞点好吃的。”

“姐姐也要干活,老舅奶天天教我俩她针线活,我贪玩不好好学,挨了老多揍,大姐学得特别好,”奶奶用手抚摸着我的洋娃娃,“我小时候要是好好学,这会儿就能给你这小娃娃做件漂亮衣裳了!”

那个娃娃身上穿着一件奶奶用灰色旧手绢缝的小坎肩,针脚确实上窜下跳,粗细不均,两个膀子还不一样高。

“后来,就让我去干粗活了,洗衣服做饭,拉驴磨面,喂牲口。后来家里别的孩子都去上学,我也想上,偷着跟着男孩子们,站在门口偷学。几次让我奶奶打回来,那老太太把我骂得哟!我不怕干活,不怕累,但是真想上学啊,我现在还遗憾,我要是识字,懂文化就好了。”奶奶眼睛里,有灰蒙蒙的遗憾,一般说到这里,就停下来。不知道是困了,还是难过,就会闭上眼睛。

如果我不叫奶奶,一会儿她就睡着了,头一点一点的瞌睡。

“奶奶、奶奶,我要听鬼子进村那段!”我赶紧摇醒奶奶,让她接着讲我最爱听。

“那年,我也就5、6岁吧,听说鬼子要进村了。在我们孩子眼里,比鬼来了还吓人,听人逃难的人来讲他们的事儿,我们都吓破胆了。

我那小脚老奶奶一听说这事,就吓得精神失常了,在大院子里掂着小脚乱跑,撵得鸡飞狗跳,当时全家顾不上钱财牲口,就开始藏女人。

听说那群人,专门祸害女娃娃。我爹把我姐藏在堆破烂的一个房子的土筐里,姐姐哭得都要背过气儿去了,爹骂她不许出声。”

奶奶每次讲这段的时候,我都听得屏气凝神,跟着紧张。

“藏完姐姐,我爹把我从破烂屋撵到院子里,吼我:敢说你姐在哪儿就掐死你!”

奶奶说她当时听见院里,鬼哭狼嚎的,他爹吼完就拉着大太太往后院跑,奶奶一回头看到同样一脸惊恐的生母——爹的小妾。

这娘俩这时候都被扔下了。

娘俩都定在院子里,吓得全身发抖,嘴唇青紫,一动不敢动,甚至没有走向对方,都僵在原地。

鬼子确实进村了,但那是一队伤员队伍,路过村子,进奶奶家大门只是顺手牵走了一只羊两只鸡,甚至没有看一眼站在院子里,吓得全身发抖,像筛糠一样,尿裤子的6岁小女孩。

那时候同样5.6岁的我,听奶奶讲这段,都会魂穿到50多年前,仿佛也站在了院子里,等待着未知的恐怖命运,被父母遗弃成为嫡姐姐的挡箭牌;我会特别难过,甚至抱着奶奶的胳膊哭,我问她:

“那你恨太姥爷吗?”

奶奶说:

“恨啥?生我养我还来罪了?我还得感谢他,没让我裹小脚呢!”

奶奶小时候因为不喜欢针线活,干得都是粗活,为了干活方便,在需要裹脚的年纪,他爹网开一面,没让她遭那罪。”

事实上,旧社会没有小脚的姑娘以后嫁的也得是不体面的人家,而有一双小脚的姐姐肯定是要门当户对的。

这不是偏爱,这其实就是无视。

奶奶在16岁的时候,地主出身的家庭成份是她的罪了,爹娘当时全村找穷人要把奶奶嫁出去,最后发现最穷的就是路过村子,来要饭的这一家子,于是把奶奶推给了这家要饭的。

奶奶嫁给了要饭人家的二儿子,也就是我爷爷。18岁奶奶跟着爷爷闯关东来到了东北,用她的勤劳和善良,又养育了我们一大家子。

写在最后:

奶奶18岁离开老家,再没有机会回去过,过春节还会给老家的嫡姐姐打电话,姐俩也很亲热。

去年姐姐死了,奶奶也断了跟老家的联系。

她一生勤劳、善良;从未因为小时候跟姐姐不同的待遇而怨恨和嫉妒;相反她感恩又快乐,活得像一只小鸟,自由而活泼。

我从小在奶奶膝下长大,从懂事起就看奶奶在家里忙活,一家十几口的三顿饭全是她一人张罗;院前院后的鸡鸭鹅狗都养得膘肥体壮;三个火炕都烧得暖暖和和;灶台上贴着白瓷砖都干干净净。

所以奶奶每天只有吃过午饭,收拾干净后,那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可以休息。她把我抱在腿上,耐心地给我讲故事,我磨她一遍遍讲,她不厌其烦,即使打着瞌睡也绘声绘色。

旧社会延续了古代时期的嫡庶观念,但是善良、勇敢和勤劳的人,也会在破旧陈腐里,花出娇艳的花。

用户 幽僻处 的回答

我太奶奶就是大房媳妇,下面那三个妾的孩子都管她叫母亲,家事一切以她为尊,除了我太爷没人敢回嘴的,家里12个孩子都轰出去读书参加革命了,后来要土改,太爷也死了,她直接就把地给佃户分了,所有的东西都上交了,最后划成分还是贫农,老太太死后办事抬棺材都是村里人抢着抬,没点威望的都抢不上

用户 澹奕 的回答

可以这么说,其实如今的影视作品对于古时候的嫡庶尊卑观念已经很大程度进行淡化了。历史上真正的嫡庶制度,要比如今通过影视剧所展现的更加严格苛刻。“侧室扶正”“母凭子贵”极其罕见。即便是进入封建王朝后期的明清两朝,嫡庶观也开始逐渐淡化,仍旧比如今影视剧里表现得严重。

古代嫡庶观念究竟多严苛呢?

  • 第一,嫡尊庶卑严格区分,地位与继承权顺序绝不能乱;
  • 第二,嫡可废不可降,庶想扶正难比登天。

古代人的嫡庶观念真有电视剧演的那么严重吗?
古代施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所以为了保证家族爵位、财产等顺利继承,以宗法制为根基的嫡长子继承制诞生,而嫡庶制度也伴随产生。简单来说,正妻与正妻的子嗣为嫡,侧室与侧室的子嗣为庶。

在嫡长子继承制中有基本的规制——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选择继承人要选生母最高贵的,嫡子若在庶子一般就没有机会;而同是嫡子那就选最年长的。总而言之,即便嫡子年幼甚至无能,但只要是嫡子就有绝对优先的继承权。
古代人的嫡庶观念真有电视剧演的那么严重吗?

其实直到唐朝,庶子才拥有了财产继承权,但仍旧不能承袭爵位。而魏晋时代,庶子则完全没有继承权,在家族中被视作奴仆对待,士大夫阶层甚至不会让庶子进入宗族族谱。

商纣王帝辛与其兄长微子启都是同母所生,只是因为其母生微子启的时候是姬妾,成为王后之后才生育帝辛,所以帝辛为嫡,而微子启为庶。

通常影视作品中有一种情景很常见,就是妾室得宠欺压正室,甚至将妾室扶正。然而这种情况在历史上相当少见,而且是难比登天。

比如清末的袁世凯,因其母是妾室,死后被其正房所生的兄长拒绝葬入家族坟地,当时的袁世凯已经是直隶总督,仍旧无能为力。
古代人的嫡庶观念真有电视剧演的那么严重吗?

古代所谓“娶妻纳妾”,就是说妻子需要三书六礼明媒正娶,而妾如同奴婢只需要纳也就是购买而已,两者地位差别可见一斑。同时,正妻可以废黜休弃但不得降为妾,而妾也不能轻易扶正。即便正妻被废或者离世,家主也会另娶一位正妻而不是扶正侧室。很长时间里,士大夫阶层与官吏如果扶正侧室会被惩处。

唐朝对于妻妾地位待遇颠倒还有对应的罪名叫做“妻妾失序”,所谓母凭子贵、侧室扶正是不可能的。明清之后嫡庶观念淡化,但妾室想扶正依旧困难。像是明清藩属的李朝实行“从母法”,子嗣跟随其母阶层,庶子不能参加科举,庶女将来也只能做妾室甚至妓生与奴婢,即便其父亲是贵族也不能更改。

澹奕认为,嫡庶有别严格区分是古代宗法制奉行的必然,只有比想象中更加严格而没有宽松,封建王朝若乱了嫡庶尊卑,那么宗法制就难以为继,所以也就注定了侧室、庶出们的悲哀。

古代人的嫡庶观念真有电视剧演的那么严重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