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崤之战(崤之战——秦晋之好的破裂)

(标题和内容有些不符,过于碎片化和凌乱的话请批评)

是崤之战。姑妄言之吧,但本身不是这个文学专业的。其事在《春秋》,但是三传皆有,又多以《左传》为重。对战争的描写是《左传》最擅长的,它的高度可以说后世难以企及的。

春秋经言

僖公三十三有年,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殽。

但是,与其说是我国古代文学战争的特点,倒不如说是《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一,注重战争的起因结果。这是《左传》最为留意的地方,从中能看出崤之战是起于城濮之战后秦晋围郑但被郑离间,后秦又贪功欲攻郑。它对战争的描写能将战争的缘由展现的很明了。其矛盾起源乃至最后激化,都不惜笔墨,并在之中掺进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之后,秦战败,并交代有诸多后序。

二,不正面写战斗情况。多数情况下是不会描写参战双方是如何英勇搏斗的,(左传是本第三方人称表述的文献,很难选取某参战方为主视角进行描写,所以某种程度上对双方并无太多的褒贬,当然,对晋齐的态度和楚宋还是不同的),但主将的描写多半会有。崤之战就写晋襄公墨绖出战。写双发主帅的言论,如打还是不打,打了有何好处等等。虽不正面写,但是毫不影响战斗的惨烈的表现,当然这里是《谷梁传》(抑或公羊),崤之战秦军”匹马双轮无反者”,足见秦军的惨败之至。《左传》言“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也是言语简单,但结果可想而知。 这影响了后世文献的表述,很多事情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无比血腥,如“夷其族”“族之”等等。

三,重视道义上的主动权,而且这种主动权会影响战争的胜负。崤之战写秦军过周“超乘者三百乘”,被王孙满批评无礼。蹇叔劝告秦穆公不要劳师远征,穆公不听,蹇叔言“余收尔骨焉”已经立下了战败的迹象了,之后更是晋国高层的言论说秦国如何无礼无徳不仁不义,晋君丧服出征,秦军更是败绩以定。所以说看战争描写,很多时候不写战争也已经知道谁胜谁负了。


依旧是百度知道里写的,原题:联系肴(崤)之战,说说我国古代文学战争的特点

崤之战的梗概:

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秦晋败楚;

僖公三十年,秦晋攻郑,问其从楚之罪,有烛之武说秦穆公,秦郑结盟,有秦将守郑;

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病死,秦将告知国内可遣师来袭郑,蹇叔谏穆公不成,秦师东出;

僖公三十三年,秦师过周,有郑国商人犒师告知国内,郑察秦国客馆,秦人已束载厉兵秣马,问罪秦人,随后秦将逃出郑国。秦知袭郑不得,灭滑国而返;

归师途中,遭晋军姜戎截击,全军尽墨,大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不过随后被放归。


秦晋崤之战(崤之战——秦晋之好的破裂)

来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三传中的“战斗经过”(其实这也是没想写,战斗时的情节还不如楚庄王平定若敖氏叛乱详细)

左传: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公羊传: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

谷梁传:晋人与姜戎,要而击之殽。匹马只轮无反者。


关于这场战争的言论(《左传》)

蹇叔劝谏秦穆公

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蹇叔对孟明视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对白乙丙

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穆公对蹇叔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死得早得话墓上的树就很粗了)

周王孙满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考虑得少却做得冒失)

晋国卜偃(晋文公出殡,棺材有声音如牛时所讲;补正:卜偃,春秋时期晋国占卜官,《国语》作郭偃。)

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晋国原轸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晋国先轸(经指正与上面为同一人,先轸(?—前627年),因采邑在原又称原轸,晋国大夫。在骊姬之乱时,先轸同重耳逃走,在外流亡十九年。)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孟明视被释放后对追赶来的晋人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意为三年后卷土重来)

秦穆公对归来的孟明视等人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参考资料

前部分是16年写的。

《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中国战争史地图集》,同前

维基百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