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结石科医生常立高 的回答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隆起样病变,是胆囊粘膜局限性隆起样病变的统称。通常来说,胆囊息肉分为假性息肉和真性息肉两类。
假性息肉: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一般认为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属于良性病变,无恶变潜能。
真性息肉:腺瘤、血管瘤、纤维瘤、平滑肌瘤、腺癌等。研究认为胆囊腺瘤的大小与其恶性潜能直接相关。
除了息肉大小,多项研究发现其他一些因素也和胆囊息肉的恶性潜能密切相关,如:年龄>50岁、合并胆囊结石、基底宽大、病变迅速增大等。
也就是说胆囊息肉是有癌变的可能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恶变。
胆囊息肉有什么症状?
胆囊息肉患者几乎无任何症状,少部分患者可能有右上腹不适,极少数患者伴有腹泻、恶心、呕吐、厌油等消化不良症状。大多数患者的胆囊息肉是通过健康体检时的腹部超声发现的。
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吗?
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一般下列情况要考虑手术治疗:
1.伴有疼痛等症状,且反复发作者。
2.伴有胆囊炎及胆囊结石。
3.胆囊息肉在1cm以上,无临床症状,单发的息肉。
4.胆囊息肉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大。
5.检查中发现息肉有丰富的血流或胆囊颈部的息肉。
6. 疑有恶性变时,应手术治疗。
7.胆囊息肉患者,肝胆肿瘤标记物的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它部位肿瘤者。
当您发现胆囊息肉时,请勿过度担心,及时就诊,听从医嘱治疗,定期随诊。
胆囊息肉会自己消失吗?
一般情况下,胆囊息肉不会自行消失。
有的人说,“医生,不对啊,以前我体检发现有一个挺大的息肉,后来没了!”这样的情况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情况一:之前的是类似息肉的胆囊结石,自己随胆汁排入肠道了;
情况二:可能是彩超这一次没有扫到而已,不代表息肉没有,因为胆囊需要全方位的扫描,检查扫描的时候因为胃肠气体干扰等原因只看到了其中几个角度,而恰恰这几个角度都没有看到胆囊息肉。
发现胆囊息肉后要注意什么?
一般较小的胆囊息肉以非手术治疗(即随访观察)为主。年轻无症状的,只要定期做B超检查就足够了。有轻微症状的,可以短期内(2-3周)给予利胆、消炎等对症治疗,但同时需要注意定期(一般3-6个月)复查B超来观察病情变化。
在随访观察期间,建议饮食清淡、规律,避免暴饮暴食,禁高脂、高胆固醇、酒类食物。改正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远离食品添加剂。多吃蔬菜以及富含维生素类的水果,这些食物可以降低胆固醇,并能帮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
用户 小克大夫 的回答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胆囊腔隆起或突出的病变,多为良性病变,少数胆囊息肉可发生癌变,也可能就是早期胆囊癌,应该引起重视。较多见的有胆囊腺瘤、腺癌等肿瘤性息肉和胆固醇息肉、腺肌增生等非肿瘤性息肉两类。
大多数胆囊息肉没有明显症状,多在腹部超声检查时被发现,少数有胆囊息肉的会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类似于胆囊炎、胆囊结石的症状,极个别的胆囊息肉会引起阻塞性黄疸、无结石性胆囊炎、胆道出血及诱发胰腺炎。
胆囊息肉不会自己消失,也不会用药物消除掉的,只能是进行手术切除胆囊进行治疗。对于出现明显症状的胆囊息肉及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患者,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应该尽早进行手术切除胆囊治疗;无症状的胆囊息肉患者如果有恶变危险因素的存在时,也应该考虑手术治疗。但对于无任何症状,并且胆囊息肉无恶变迹象(直径超过lcm;单发病变且基底部宽大;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壁增厚等情况,特别是年龄超过50岁)时,暂不急于手术切除胆囊,应该每6个月超声复查一次,观察息肉变化情况,必要时再进行手术治疗。
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谢谢阅读!
用户 玖零後徐医生 的回答
你好,我是普外科徐医生。
胆囊息肉是常见的一种普外科疾病。胆囊息肉分单反和多发2种。一般胆囊息肉不会自己消失,但绝大部分息肉都不会对人体有什么异常损伤,不需要特别处理。
一、单发胆囊息肉
1、胆囊息肉有胆腺瘤性息肉、腺肌增生、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等。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有潜在的癌前病变风险的,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而胆囊腺肌瘤、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2、在息肉比较小的时候是很难区分哪种类型的息肉,当然癌变的风险也是很小的。
临床上规定,无症状的且小于1cm一下的胆囊息肉建议定期复查,不需要特殊的干预。
而定期复查中,3个月内增长迅速或大于1cm的息肉,建议手术治疗,切除胆囊。
3、胆囊息肉合并有腹部不适或炎症或合并有胆囊结石的时候,建议手术治疗。
二、胆囊多发息肉
胆囊多发息肉一般是胆囊壁有胆固醇沉积的胆固醇沉着症,它是胆囊的良性病变,很少发生癌性改变。所以单发性息肉和多发性息肉相比较,单发性息肉的癌变可能性大,对病人的危险性也大。所以,多发息肉患者无症状时,只需要定期复查体检就够了,如息肉增长比较快,可以手术切除治疗。
三、胆囊息肉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1、油腻食物少吃,控制体重
2、控制血脂的水平,不宜过高
3、保持乐观的心态,舒畅的情绪很重要
关注我,关注健康,我是徐医生,你身边的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