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用户 纪元的尾声 的回答

朱标是天生的君,朱棣是侥幸的君,两者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

严格来说,朱棣根本不可能成为朱标的对手。

朱元璋出身虽卑微,但他传统的小农思想却让他牢牢遵守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汉代高祖刘邦就曾想过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想要废长立幼,而朱元璋则是完全没有想过这种荒唐事,当朱标出生的那一刻,他的一切注定都将由这个孩子继承。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随着朱元璋在割据的环境越来越强大,朱标的地位就越来越高,对于朱标,朱元璋采用了很接地气的办法,那就是让儿子回到凤阳老家住一段时间,感受祖辈的辛苦,而朱标为人睿智,忆苦思甜的生活确实让他感悟到了很多东西,年少便有深刻阅历的朱标,让朱元璋很是看重。

大明建立后,朱标毫无疑问成为当朝太子,他的地位没人敢动摇,一是因为朱标确实是嫡长子,是朱元璋诸子的大哥,二是朱元璋对朱标不加掩饰地偏颇倾斜,没人觉得朱元璋会把皇位给其他儿子,除了朱标,无人能够染指。

虽然朱元璋的一切都是要传给朱标,可天下很大,其余的儿子当不了皇帝,当诸侯王那还是可以的,安排朱家人坐镇天下,这保证了朱元璋“家天下”的构思,而这些诸侯王们臣服于大哥朱标,这是再合适不过的模式。

除了朱标以外,朱元璋还有三个出色的儿子,分别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

三人之所以出色,因为他们乃是大明镇守北部防线,抵御蒙古的三大地区藩王。

这三位藩王和朱标的年龄相近,前后相差不过五岁,所以当朱元璋安排朱标未来继承所有天下的时候,这三位皇子则是继承朱元璋保卫天下的指责他们的担子最重,也和朱标的关系最好。

朱元璋是聪明的,他把政治利用到了家人父子、兄弟身上,他让朱樉等人明白,他们与朱标,既是兄弟,也是君臣。

在一开始,朱樉有些猖狂,似乎很难管教,于是朱元璋将计就计,让朱标“降服”朱樉。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朱樉其实比起朱棣的作战能力更强,但朱樉这个人的性格暴戾,爱好铺张浪费,俨然一副暴君的样子,洪武十一年,年仅二十二岁的秦王朱樉不听朱元璋的劝告,强行大兴土木建立宫殿,而朱樉打仗时因为跋扈的个性从而屡战屡克,所以这种性格是有双面性的。

洪武二十四年,朱樉因为犯错太多被人弹劾,朱元璋趁机召朱樉入京,并声称要废掉秦王,换另一个人来当,这件事情一时之间闹得非常大,而朱元璋让太子朱标前往陕西考察,看一看陕西的官员、百姓对朱樉到底是不是有很大的意见这就等于给予了朱标一个机会:降服朱樉的机会。

让朱标去考察,而不是某一个大臣,这说明了朱元璋已经提前将这件事情定性为“家庭内部矛盾”,如此一来,朱标的考察结果和表态,就会直接决定朱樉的命运。

再嚣张跋扈的人,面对权力和财富的即将逝去,都会软弱下来,因为这才是他敢目中无人的基础。

而朱标考察了陕西后,对朱樉治理陕西的评价很高,也对此向朱元璋求情,让朱元璋原谅弟弟朱樉,朱标的尽心尽力让朱樉十分感动,对大哥的尊敬,便是如此加深了。

一个太子的地位高低,既决定于自己的能力和手段、同样还取决于皇帝的辅助,所以朱元璋对朱标的青睐,是其他皇子都无法超越的一个门槛,朱元璋也愿意给太子增加威望,丝毫不忌惮太子做大威胁自己的地位,这是布衣出身的朱元璋独特的手段。

除了朱樉以外,朱棡、朱棣等人必然也经历过朱元璋为朱标增势的手段,事实上这是一种“阳谋”,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处罚是刻意为之,但面对朱标的求情和宽容,又不得不生出感激之情,比起阳谋更高级的是人性,朱元璋对于人性有着足够的把控。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试问在心理上都无法厌恶的人,如何与之斗争?

心理是一个底层逻辑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力量上的客观因素。

在《明史》中,朱标担任太子之前以及担任太子后所接受的教育、培养都一一详尽列出,而朱棣则是几乎没有记载,这既有两者地位差距的原因,也有接受教育程度差距较大的原因。

要知道,在朱元璋的开国团队面前,藩王的力量是不值一提的。

朱棣再强,不可能强过朱元璋的手下三十四王侯,这些人征战天下,能力斐然,而他们,都注定是拥立皇帝的人。

洪武元年,朱元璋任命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担任太子少师,第一将领徐达担任太子少傅,而强大的“常十万”常遇春则是担任太子少保,这是大明第一梯队的人才,而除了他们几个以外,还有汤和、冯胜、廖永忠、耿炳文等武人,杨宪、刘伯温等文人辅佐朱标。

朱元璋等于是把自己的“文武武装”交给了朱标,自古以来的开国帝王,像朱元璋一样在一开始就让大权的皇帝根本就没有,而朱元璋对朱标的看重,让朱标的力量无人能及,谁敢与朱标做对,本质上就是和朱元璋抗衡。

同样的,朱元璋对朱标的行为,可以认为是一种权力的“共享”,朱元璋并非是把权力全部转移给朱标,而是一种共用,当朱元璋外出巡幸天下时,又或者是亲征时,朱标就要担起监国的责任,在南京充当临时皇帝,比起篡位得到的君,朱标这种就是天生的君。

在军事力量上,秦王、晋王、燕王终究是草创团队,他们在各地招募士兵抵御蒙古,可这些新招募的士兵跟大明的核心军队根本无法比,所以在藩王们坐镇边境的前期,他们只是大明官军的“辅军”,根本无法成为主力。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而军事力量就是朱棣最拿得出手的东西了,除此之外,他根本没有比朱标更擅长的东西,可也就是军事力量,朱棣也是比不上朱标的。

在胡惟庸案以前,大明开国的百战将领仍旧很多,即便有一些逐渐老去或者死去,朱元璋都不忘培养一些新的大将崛起,凉国公蓝玉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

蓝玉本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因为朱标和常遇春之女的婚姻,蓝玉和朱标也成为了一家人,而在明朝讨伐北元的战争中,蓝玉成长得越来越快,也被朱元璋刻意地扶持,捕鱼儿海一战,北元的势力被击溃,官职体系打得破碎,北元皇帝的妃子都被俘获,这份实力,并不是藩王能有的。

所以有蓝玉在,朱标就有一张强势的底牌,而蓝玉后来之所以被朱元璋论罪处死,根本原因是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病逝,培养数十年的太子忽然去世,这种变故让朱元璋措手不及,在精神上受到了最大的冲击以外,政治上的部署也被打得混乱。

朱标去世,朱元璋的继承人问题成为大问题,按照常理来说,朱元璋要选择朱标的弟弟作为储君,加上朱元璋立下的《皇明祖训》,里面所讲诉兄终弟及原则,理论上也是需要朱元璋从诸子中再选储君。

可朱元璋思来想去,都还是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储君,册封皇太孙,朱元璋晚年的这个举动,是朱棣和朱允炆矛盾爆发的根源,因为在朱棣等人的人眼中,朱允炆在继承顺序上并不可以高于他们。

而朱棣和朱允炆的矛盾,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是知道的,不过朱元璋并没有太当一回事,因此根本没有调和,朱元璋真正在意的,还是外人的问题,比如嚣张跋扈的蓝玉,他觉得朱允炆掌控不住,所以便在洪武二十六年掀起蓝玉案,将蓝玉论罪处死。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事实上,蓝玉案只是借了蓝玉的名字所起,本质上是朱元璋对开国功臣最大规模的一次清扫,这也是朱元璋最受争议的一次“大案”,因为蓝玉案中还有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定远侯王弼等等开国功臣。

这批人坚挺活到了洪武末年,已然成为国柱,在一般的认知中,他们的地位是绝对不会被动摇的,可最终谁也没有想到太子朱标会忽然去世,更没有想到,朱元璋为了稳固朱允炆的皇位会对他们再次发动屠戮,这场屠杀的结果不言而喻,虽然朱允炆的皇位稳住了,来自于朝廷的威胁变得无限小,可藩王的隐患却直线上升。

面对蒙古势力时,朝廷力量和藩王力量就是可以互相合作的力量,可在另一个角度来看,藩王的力量和朝廷本身又是一对矛盾,这个道理,汉代的七王之乱,晋代的八王之乱已经清清楚楚地体现过了,控制不好藩王,那么朝廷就会有被颠覆的危机。

朱元璋到底是对朱允炆的能力过分自信,还是对朱棣的忠诚过分自信,以至于对朱棣毫无防备,这件事情的背后原因很难说清,但正是因为朱标的死,让一大群开国能臣给朱标“陪葬”,最后让朱允炆失去了最强的底蕴。

所以说白了,一切的变局都因为朱标,朱标在,这份力量就在,蓝玉不会死,傅友德、冯胜等人更不会死,他们不死,藩王再强都掀不起什么浪花,因为这是军队素质、军队底蕴的碾压,但他们这群老虎不在了,猴子在山中就能称大王。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开始激烈削藩,当时的朝廷有着大量的军队,单在人数上来说,朝廷对任何一个藩国都有碾压性的力量,当然,这只能是在人数比较上来说,实际上的结果,还是要看军队指挥的能力。

靖难之役爆发时,朝廷方面还有老将“耿炳文”在世,但朱棣这一边也有一个重量级人物,那就是“张玉”。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张玉本是北元官员,洪武十八年,张玉弃元投明当了贰臣,这种经历让张玉并不太受朝廷的重视,虽然张玉有着突出的作战能力,但还是被分配给了燕王朱棣,担任燕山左护卫。

把张玉给朱棣,是为了让朱棣更好地抵御蒙古,张玉本来就不算第一、第二梯队实力的武将,但蓝玉案的一番屠戮,让矮个子也拔尖了,张玉不知不觉成为了当世的顶尖将领之一,他成功地抵御了耿炳文、李景隆的进攻,保住了北京和朱棣,虽然后来战死,却已经完成了最大的职责。

所以张玉被朱棣列为“靖难第一功臣”,后来追封为河间王,是大明开国几位异姓王之一。

从张玉在靖难之役中的功劳就不难看出朝廷的弱势,失去了开国将领领导的大明军队,已经变成了乌合之众,在朱棣这种原班人马紧密配合的团队下,少数击败多数成为了常态。

除了朱棣本身的团队力量以外,诸侯王们对建文帝也已经因为削藩从而失望,所以绝大部分藩王都是对朱棣展现暗中支持的态度,在朱标、朱樉、朱棡先后去世后,朱棣已经是当时大明皇室中辈分最高的人了,虽然君臣地位上有所缺陷,可道德地位却至高无上。

这一点是重要因素,而如果朱标在世的话,朱棣是根本不可能占据这种道德地位高点的,所以朱棣能够成功,更本质的因素是朱标离世后,朱棣继承了朱标原有的一些特权,朱棣和朱标不能当成对立面来看,两者在皇权上,有着很大的重叠面。

所以,朱标是天生的君,朱棣是侥幸的君。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用户 老虫侃历史 的回答

朱标要是还活着,朱棣连个屁都不敢放。朱棣一生就害怕2个人,一是他老爹朱元璋,另一个就是他大哥朱标。

当时朱标的身边,绝对是最强阵容,只要朱棣敢动一下,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也用不着大肆斩杀功臣。因为这些功臣几乎和朱标都有联系,朱标完全可以通过政治的手段,来控制这些功臣。

但是,朱标一死,朱元璋所有的准备全部落空。年幼的朱允炆,根本无法保证这些功臣的利益。他们对朱允炆日后的执政,必定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朱元璋只好狠心斩杀功臣。

也正是因为,朱元璋将明初这一批名将全部杀死,这才导致朱允炆身边无人可用,不得不任用一些,只有理念而无经验的文臣。

而朱棣自幼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斗争经验十分丰富。因此才能处处掌握先机,最终扭转了战局。

我们来看看朱标的班底有多强大?少师是文官之首李善长,少傅是武官之首徐达,少保是武官中第二人物常遇春。

后来,天下读书人的代表宋濂,也成为詹士府赞善大夫,成为朱标的正式老师。

朱标的正妃是常玉春的女儿,而后来成为大将军的蓝玉,正是常氏的亲娘舅。

此外,在云南还有一个视朱标为亲兄弟的黔宁王沐英。当沐英得知朱标去世的消息,一度悲伤过度,甚至晕倒。由此可见,沐英和朱标的感情之深。

有这些人为朱标保驾护航,给朱棣10个胆,他也不敢有所妄动。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一些朱元璋不待见朱标的一些举动。这都是朱棣登基以后,篡改了史书,故意污蔑朱标,其目的就是为了给他自己正名。

朱标从13岁开始,就被朱元璋立定为继承人。此后,朱元璋便寻访各路名师,甚至自己编撰书籍,教导朱标学习。

从洪武十年开始,朱元璋就下令,一切政要先报告给朱标,然后再上报给他。

朱元璋就是在刻意练习,朱标处理国家政事的能力。

经过十几年了磨合,朝廷上下朱标都是赞不绝口。可见,当时的官员朱标还是非常拥护的。

最关键的是,朱标是马皇后所生,也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这对于观念正统的明朝人来说,朱标就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但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38岁的朱标突然患病去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改变,朱元璋也曾想过改立朱棣为继承人,但是被众多朝臣所阻止。

于是,朱元璋也就放弃了立朱棣为继承人的想法,认定朱允炆为继承人。但是,之前为朱标做的准备,在朱允炆身上都已经用不上了,甚至还有可能成为累赘。

因此,朱元璋要在自己临死之前,为朱允炆扫清道路。因,此才有了三年之内,功臣被诛杀殆尽的状况。

靖难之役以后,朱棣篡改历史,一直把朱标描绘成,心慈手软的妇人形象。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朱元璋和马皇后都是经历过惨烈的战争,才最终夺取了天下,而朱标的童年也是伴随着战争成长。

有着朱元璋的狂热基因,再加上在这样极端的环境熏陶出来的朱标。怎么可能是一个妇人之仁的形象呢?

即使朱标在朱元璋面前,极力的表现维护兄弟之情,那也不过是给朱元璋面前做做样子而已。况且他的这些兄弟,也没犯下什么不可饶恕大错。朱标为他们辩护,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朱标的政治和斗争经验,也是朱允炆所不能比的。

朱标死的时候已经38岁了,等到7年后朱元璋去世那时,朱标也才45岁。此时,朱标的政治经验和精力都达到最顶峰的状态。这是十几岁的朱允炆最欠缺的。

同样是对待藩王问题,朱标根本就用不着去削藩。他只需要效仿汉武帝,颁布一道推恩令,藩王的问题自然就可以化解。

这种强制削藩的手段,也只有朱允炆这种没经验、没头脑的人,才会选择去做。

朱标要是不死,那他身边将会有明朝初年一大批的名将,供他使用。

这些人在战争中历练多年,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比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朱棣,要厉害得多。

朱棣之所以在朱允炆的年代,敢起兵作乱。一是欺负朱允炆就是个小孩子,而且身边没有可用之才。

其次,他在燕地准备了多年,之所以一直不敢动手,就是害怕两个人,一是朱元璋,二是朱标。直到这两个人都死了以后,朱棣才敢放手一搏。

至于朱允炆削藩,这也是朱棣制造起事的借口。反正朱棣是已经铁了心了,打算要推翻朱允炆。因此,朱允炆无论做什么,都会被朱棣找到机会。

同时,朱棣在朝中也有自己的人吗?可以随时给他通风报信,让他掌握全局。也只有朱允炆这个傻小子,才会真的相信帝王之家有亲情。才会在战场上对朱棣故意放水,最终将大好的局面葬送。

如果朱标在世,只要朱棣敢动,朱标一定下死手。如果朱标真是一软弱无能之人,朱元璋也不会费那么大力去扶持他。要知道,朱元璋儿子就多达26个,还找不出一个雄才大略的人吗?

用户 围炉煮酒话春秋 的回答

如果你了解朱标是如何恐怖的存在,你就会知道,只要他不死,给朱棣一百个胆子,都不敢成为他的对手。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的嫡子有五个,即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和五子朱橚,都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

虽然根据现在学者研究,朱棣和朱橚或许不是马皇后所生,朱棣称帝后为了让自己继位变得合法,才说自己是马皇后所生的,但也缺乏证据,我这里姑且不考虑这一点,先把他当做马皇后的嫡子来看待。

在这五个儿子当中,朱元璋毫无疑问最喜欢朱标,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古代嫡长子是要继承家业的,朱元璋理所当然要重视朱标;第二,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已经二十八岁了,年纪已经很大了,他期盼有个儿子也已经好多年了,朱标的到来让他感到欣喜若狂。

据记载,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攻打南京,当他得知消息后,高兴地在一座山上的石头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几个字,他觉得自己终于后继有人了,同时也对朱标抱有极大希望。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朱标之后,朱元璋的妻妾们又连续给他生下了很多儿子,但他心中最喜欢的儿子,朱标永远都排第一。

为了能将朱标培养成才,朱元璋可谓煞费苦心,朱标很小的时候,他就将其确定为自己的继承人。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立九岁的朱标为吴王世子;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又立十三岁的朱标为皇太子。

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每向前走一步,都拉着朱标一起,朱标由此成为朱元璋儿子中最幸福的一个,享受的待遇也最高,其他人跟他根本没法相比。

尤其是在朱标成为皇太子之后,为了稳固朱标的地位,朱元璋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就是为朱标准备一套超强班底作为辅佐,并让他与功臣集团中的一流人物、也就是常遇春之女联姻。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01,先说一下朱标的辅臣团队有多强。

由于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因此得到了功臣们的支持,洪武元年中书省刚刚成立的时候,以李善长为首的大臣们就上书朱元璋,请求朱元璋立朱标为中书令,朱元璋虽然感到很高兴,但他认为朱标毕竟年纪还太小,最终拒绝了。

儿年未长,学未充,更事未多,宜尊礼师傅,习经传,博古通今,识达机宜。他日军国务重,皆令启闻,何必为中书令?

不过,朱元璋也看出朱标得到了多数人支持,他便顺势为太子府配备了一套班子,选择功臣勋贵为朱标保驾护航,让朱标建立自己的势力,从而坐稳太子之位。

这些人中,最强的三个人是中书左丞相李善长,中书右丞相徐达,以及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他们分别担任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也就是教朱标读书、习武,保护朱标的安全。

要知道,李善长、徐达和常遇春可是淮西勋贵的领军人物,也是文武大臣之首,朱元璋让他们在太子府任职,可见他对朱标是何等爱护。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让当时主要的文臣武将都到太子府任职,比如我们熟悉的冯胜、廖永忠、胡美、杨宪、耿炳文、邓禹、汤和等等,都在太子任职,甚至连浙东集团的刘伯温和章溢等人,也都在太子府兼职。

并且,朱元璋还下令,除了东宫这套班子之外,不再令设府僚,他的用意是一旦自己征战在外,朱标留下来监国,那么太子府这套班子就会为朱标效力了。

总之,朱元璋为朱标配备的这一套班子,将朝堂上绝大多数人都变成了太子党,尤其是大将军徐达、舅舅蓝玉、表哥李文忠、以及镇守在云南的西平侯沐英等军方人士,他们有力地维护了朱标的地位。

02,朱标的婚姻,也是稳固他地位的有力保障。

洪武四年,朱元璋让十六岁的朱标娶了常遇春的长女为妻,他这么做的意图很明确,即是为了告慰常遇春在天之灵,也是为了朱标的地位考虑。

我们都知道,常遇春与徐达作为当时军中大佬,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他在洪武二年的时候病逝于军中,朱元璋悲痛欲绝,下令追封他为开平王,并命人绘制他身穿龙袍的画像。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可以说,常遇春是功绩显赫的,也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之一,他虽然去世了,但他作为淮西勋贵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军中威望甚高,再加上他的几个儿子也都与其他功臣有联姻关系,因此常家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

朱元璋让朱标娶常遇春之女为妻,意在加强朱标与淮西勋贵的联盟,尤其是在常氏为朱标生下嫡长子朱雄英之后,这层关系就变得更加牢固了。

可以说,朱雄英是个很关键的人物,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未来肯定是皇位的第三代继承人,再加上他是淮西勋贵的血脉,因此淮西勋贵自然要拥护他了,这就让朱标的地位变得更加稳固了。

只不过,后来朱雄英去世了,元朝降臣吕本之女吕氏成为了太子妃,吕氏所生的朱允炆取代朱雄英成为嫡长孙,由于朱允炆不代表淮西勋贵的利益,所以朱标的地位出现了一丝松动,但不足以威胁他的地位,因为他那时候已经羽翼丰满,至于为什么,我后面会说到。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总之,经过朱元璋的一番操作,朱标的地位稳固无比,成为除了朱元璋之外,明朝权力最高之人,反观他的几个兄弟,则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比如说是燕王朱棣,当时还跟着徐达打怪升级,尽管他娶了徐达之女为妻,但徐达及他的长子徐辉祖都是朱标的支持者。

除了以上两个措施之外,朱元璋还做了一件事,让朱标的威望和地位得到稳固,那就是让朱标监国,成为国家的掌控者。

洪武十年,朱标已经二十二岁,朱元璋见自己年过五十,觉得是时候当甩手掌柜了,于是下令以后所有大小事宜全部交给朱标处理,处理完后再禀报给他就行。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虽然大的决策还是朱元璋来做的,但维持国家运转的人其实变成了朱标,前后长达十四年之久。

在这十四年时间里,朱标其实就是“二皇帝”,是国家的实际主宰者,并且他展示出了超强的理政能力,也因此建立了很高的个人威望,别说大臣们不敢稍有放肆,就连兄弟们也只能老老实实做人,没人敢觊觎皇位。

史书上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朱棣和其他几个当塞王的兄弟经常闹别扭,都想要扳倒对方,但他们从来不去找朱元璋告发对方,而是找大哥朱标告状,朱标也很严厉,每次都将弟弟们训得跟孙子似的,没有一个人敢做声。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尤其是朱棣,他是朱元璋儿子之中最不安分的人之一,每次入朝拜见朱标,朱标总要训斥他几句,他跪在地上唯唯诺诺,跟儿子见了父亲似的,由此可见朱标在当时是掌握绝对权威的。

史书上说朱标有仁爱之心,性格温文尔雅,但这不代表他是好欺负的,事实上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执政理念,敢于跟朱元璋叫板,后来朱元璋对他有所不满,但依然没有动过改立太子的想法,因为他已经羽翼丰满了,朱元璋还能怎么样呢。

洪武十五年,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去世了,朱允炆成为皇长孙。

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皇位必须由嫡子来继承,其次才是嫡出的兄弟,如果庶子成为皇帝,臣子们可以将其推翻,然后立嫡子为帝。

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朱允炆虽然也是嫡子,但是由庶子上升而成的平嫡,与是正嫡的朱雄英有着根本区别的。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皇明祖训》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而随着朱雄英的去世,朱允炆被推上历史前台,他成为朱标的第一继承人,这让很多人感到不服气,尤其是当时除了朱标之外,朱元璋活着的嫡子当中最年长的朱棣。

也就是在这一年,朱棣将姚广孝和袁珙带到北平,并在当地暗中结交文武官员,从而培植自己的势力。

也就是说,从那个时候开始,朱棣就开始觊觎皇位了,但他根本就不敢造反,他所做的一切准备,也只是未雨绸缪罢了。

事实上,当时朱棣虽然是最强大的塞王之一,也是个骁勇善战的大将,但比他厉害的武将还有很多,比如说蓝玉;并且,朱棣的个人势力也不突出,只有燕王府三护卫、共计一万余兵力,而仅仅是镇守在北平周边的朝廷军,就比他的兵力要多得多,那就更不要说朱标掌握的整个大明朝的军队了。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因为太过劳累而染病去世,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了稳固朱允炆的地位,朱元璋将蓝玉等大量武将铲除,淮西勋贵几乎全军覆没,这就为帝国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为帝,他为了稳固地位,开始大力削藩,将众多藩王都给得罪了,朱棣趁机造反,并夺走了宁王朱权的兵力,实力得到极大加强;再加上朝廷没有大将可用,只能依靠李景隆这样的年轻将领,以及只擅长防守的耿炳文等人,结果朝廷虽然兵力更多,但依然败给了朱棣。

试想一下,如果朱标还在,那么会是个什么情况呢?

首先,只要朱标还在,那他就会在朱元璋去世后成为皇帝,他作为嫡长子,继位的合法性不容置疑,朱棣也就没有造反的理由了,即便是朱棣真的起兵造反了,也得不到太多人的支持;

事实上,朱棣之所以敢造朱允炆的反,跟朱允炆不是正嫡有很大关系,当时很多朝廷大将都投降朱棣,因为他们认为朱棣也是嫡子,有兄终弟及的合法性,不是一定要支持朱允炆才行。

比如说,朱棣攻打到南京城外的时候,包括谷王朱橞和李隆基在内的很多人都投降朱棣了,就连顶级武将和亲王都如此,其他人就自不必多说了。

其次,如果朱标还在,那么蓝玉等大将就不会死,这些人如果不死,朝廷军对燕军的优势将会十分悬殊,朱棣只靠自身力量就根本不敢造反,而且其他藩王、武将也不会支持朱棣,甚至会帮着朝廷攻打朱棣。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尤其是大将蓝玉,他作为朱标的妻舅,是朱元璋重点培养的大将,也是朱元璋留下来辅佐朱标之人,一直以来都对朱棣有戒备心,如果他活下来,朱棣肯定会忌惮他,也不敢造反,即便造反了,也一定打不过他。

还有宁王朱权,如果朱标还活着,他也不会左右摇摆,最后被朱棣骗走所有兵力,他肯定会听从朱标调遣,配合朝廷军攻打朱棣,朱棣必败无疑。

再次,如果朱标还在,即便朱棣真的造反了,以他的个人能力和威望,将会让朝廷变得空前团结,而且还会采取最有力的措施来应对,可能朱棣连北平城都还没出,就被朱标给解决了。

总结一下,我认为只要朱标还活着,朱棣是万万不敢造反的,因为他是聪明人,他知道跟朱标成为对手,将会输得很惨,与其这样不如安心做个藩王;同时,我也认为,只要朱标死了,朱棣肯定会造反的,因为他也想当皇帝,即便是朱允炆不削藩,他也是会造反的,只是时间可能会晚点罢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