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语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的积淀下,汉语早就有了独特的魅力在其中。
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语其实有他更深层次的含义在里面,比如我们常说的“买东西”,从小我们就知道出去购物也叫买东西,那为什么只有买东西,没有买南北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买东西”背后的故事。
第一个说法是按照城市布局来确定的。
东汉时期,定都洛阳,洛阳也被叫做东京。之前的长安城就成了西京城。作为当时最繁华的两座城市,人们买东西肯定是要到这两座城市去的。
人们去洛阳买东西,就成了“买东”,去长安买东西就成了“买西”。想要买卖商品,非东即西,时间长了“东西”一词就成了货物的意思,“买东西”就成了购物的意思了。
从城市布局上来说的话,还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唐朝的。
唐朝时,长安城里,坊市分离。“坊”就是居民住宅区,“市”就是商业区。长安城里分为“东市”和“西市”。
东市离王公大臣们住的地方比较近,这里的商品相对来说档次就比较高,奢侈品比较多,《长安志》中记载到“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而“西市”靠近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卖的大多是日常用到的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在长安城内买东西,高端商品去东市,廉价商品去西市,慢慢的购物就变成了“买东西”了。
关于“买东西”的由来,还有一种是和五行学说结合起来的说法。
按照传统的五行学说,东西南北中是和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东代表金,西代表木,南代表水,北代表火,中代表土。
我们生活中用到的绝大多数东西都是由金和木组成的,所以就用代表金和木的“东西”两个字来泛指生活中要购买的物品了。
关于这种五行学说的说法,还有一个关于著名理学家的朱熹的小典故在里面。
朱熹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看到有妇人拿着篮子从门前经过去买菜。就问自己的弟子,为什么要把去集市购物叫做买东西呢?
其实在宋代,买东西已经成了大家都认可的说法了,至于为什么这样说,其实没有几个人去研究。
这个时候,一个十岁的小孩站起来回答道“竹篮属木,对应方位是东,竹篮只能用来装木头一类的东西,木对应的是西,装不了水、火,而装土的话,又没有什么用处,所以购物就是买东西了”。从朱熹这里,也把“买东西”的说法推广开来了。
其实关于“买东西”的准确由来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还有说法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的一天都是为了赚钱劳作来消费,干脆就把太阳一天的运行轨迹,由东到西,称作万事万物的代指了。
不管哪种说法,我们都能看出这简单的三个字后蕴含的人生哲理,关于“买东西”的说法,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