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的回答
冷血并不意味着爬行动物没有感情。它们被称为“冷血”动物,是因为它们是通过外部温度调节过程来调节体温的。 在体温调节方面,爬行动物能够通过移动到不同类型的环境来调节自己的体温。
如果爬行动物感觉到需要吸热,它会前往一个感觉到温度较高的区域,比如一块温暖的岩石或气温较高的区域。然后它停留在那个地方,重新调整它的内部体温。反过来,如果爬行动物需要冷却,它会寻找一个温度较低的地方,比如阴凉的地方或水里。爬行动物保持体温的另一种方式是与其他爬行动物挤在一起取暖或降温。
爬行动物不同于哺乳动物,因为哺乳动物必须出汗来降温,或者颤抖肌肉来热身。哺乳动物甚至昆虫,如蜜蜂,通过寻找温暖或寒冷来模仿体温调节的特征。然而,与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昆虫和其他冷血动物不同,哺乳动物不能天生调节体温。
除了愤怒之外的情感,大多数哺乳动物都能感到快乐,但似乎大多数冷血爬行动物都缺乏情感。它们产卵,然后它们就不管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孩子。它们似乎一点也不关心他们的孩子。除了自我防御情绪之外,它们缺乏任何类似哺乳动物情绪的情绪。
用户 酋知鱼 的回答
首先呢,这个问题的描述有一点偏差,在正文开始前我得纠正一下,“冷血”的说法一定会让动物学家炸毛,应该说是变温动物。人们一般提起这个词能想到的主要有爬行类,两栖类。但其实动物界中除去哺乳类与鸟类之外的所有动物都是变温动物,而以昆虫为主的节肢动物又占动物界总物种量的65%,没想到吧,其实变温动物才占据了绝对的数量优势。
然后说重点: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从生理上来说基本没有多少特别明显的界限,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既可以产卵又喂养乳汁的鸭嘴兽一样,在过去的形态学分类中,博物学家就为此大伤脑筋——它到底算哺乳类还是鸟类呢?(其实它与鸟类没有亲缘,是一种原始的哺乳动物)
有很多我们以为的不同动物种类间的区别其实并不存在。比如说,多数人认为冷血动物并没有感情而温血动物普遍存在感情其实就是一个成见。变温动物也是有感情的,我们可以用最为人们所歌颂的亲情来改变一下看法。
精养后代的蛙
在两栖类中,有一种生活在亚马孙雨林中的蛙名为草莓箭毒蛙,它的繁殖与一般的青蛙可完全不一样。
在中国常见的两栖类有中华大蟾蜍和虎纹蛙,它们会在繁殖季产下大量的卵,常可多达500~1000颗。产卵后亲代就对自己的后代不闻不问,任其自由生长,在孵化之前就会被各种掠食动物吞下不少,变成蝌蚪后又要被吃掉不少,长成小蛙后还是会被吃掉不少,能成功长到性成熟的个体不足百分之一。
这可能也是我们认为这些动物“冷血”的原因吧,但对于草莓箭毒蛙来说,它们可谓是真正的好妈妈,每到繁殖季,雌蛙也会在湿润的枯叶上产卵,但是每次只产四五个,甚至还不如一些温血动物生的多,那这么少的后代要怎么精养呢。
等到卵孵化后,箭毒蛙妈妈就一个一个把小蝌蚪背在背上,跳到凤梨的叶腋处,那里有很多积水,可以让小蝌蚪安全地藏在其中。那么小蝌蚪吃什么呢?方法你们一定想不到,箭毒蛙妈妈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回来一次,产一个卵。这个卵可不是小蝌蚪的兄弟姐妹,它是一枚未受精的卵,不会孵化的。没错,这就是给小蝌蚪的食物,小蝌蚪会一直食用这些“特级营养品”直到变成小蛙。
背着宝宝的蛙
没错,这个过程是不是和哺乳动物养育后代的方式非常类似?蛙妈妈不仅要记住自己藏宝宝的地方,还要持续不断地用来自自己身体的营养哺育孩子,这种复杂行为只能用“母爱”来形容了,是的,“冷血”动物也有亲子情,它们并不像偏见中认为的那样,总是以机械地行为对抗着大自然。
不仅如此,还有不少蛙也有惊人的后代培养方式,下面要介绍的叫扩角蛙,这小东西长的可真别致,眯眼尖嘴到处是棱角,体长只有几厘米,生活在南美洲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等国的亚马逊河上游流域和安迪斯山脉低坡度地区。
扩角蛙不仅长得有成长,它的成长过程也非常有意思,扩角蛙的发育过程中没有蝌蚪阶段,卵孵化出来就是小蛙。这是为什么呢?为了贴身抚养呀!扩角蛙每次产十几个巨大的卵,相比于它只有5~6厘米长的体形来说,每个卵都有差不多0.7厘米,比一般的蛙卵可要大多了。
这么大的卵就是为了直接形成小蛙准备的,产卵后雌性蛙会从鳃弧中分泌一种胶质将卵直接粘在背上,数周之后这些小蛙就都来到了这个世上,挤在妈妈背上。
这带娃的尽心尽力可比不少哺乳类都要强,让幼崽的生存机率大大增加。其实这么做的不仅是扩角蛙。芬蛙、囊蛙、碟背蛙、幽蛙都有直接背着宝宝的习性。不过从感情细腻程度就远不如给孩子送饭的草莓箭毒蛙了。
亲代对子代的感情可以说是所有感情中最基础的,对种族延续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变温动物因为新陈代谢速率的限制,大脑没法像恒温动物一样发达,但是感情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行为模式,进化可以赋予复杂动物以感情可以说是必然的,而蛙作为看似脆弱实则为最成功的四足动物,遍布了七大洲中的六个,拥有感情是非常自然的。
我是酋知鱼,一条随处可见的科学作者,欢迎关注!
用户 上工五味子 的回答
变温动物(俗称冷血动物),是除了哺乳类和鸟类的动物,地球上的动物大部分都是变温动物。变温动物因为动物的体内没有自身调节体温的机制,仅能靠自身行为来调节体热的散发或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来提高自身的体温。当外界环境的温度升高时,动物的代谢率随之升高,体温也逐渐上升,它们便被动地离开不利的环境;当外界环境的温度降低时,动物的代谢率也随之降低,体温也逐渐下降。所以它们或是移向日光下取暖来提高体温,或是钻进地下、洞穴中进行冬眠,或是游向温暖水域,或是进行夏眠。
我们常常将一个无情无义的人称之为冷血动物,难道冷血动物真的没有感情吗?冷血动物的定义也导致了我们对冷血动物的认识,大家都普遍的认为冷血动物就是没有感情的动物,我们把热血动物称为感情动物,而把冷血动物都想象成冷酷杀手,其实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从科学的角度看,感情的产品主要看动物的智力和生物本能是否强烈,跟血液的温度没有太大的关系,血液温度的降低会影响大脑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导致行动缓慢,反应迟缓,但对于感情的表达影响很少。
母爱的伟大,在整个生态链中都被广泛的体现,对于某些鱼类来说,它们的后台关怀备至,呵护有加,丝毫不比我们照顾自己后台的行为逊色,可能有人询问这是生物的本能。
对于动物感情是在大脑不断进化过程中的产物,尤其是在社会化动物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也就是像猴子啦,人啦,蚂蚁啦,蜜蜂啦,他们才会有感情,但是感情的产生是相对的,并不是我对你好,你就对我好。而大多数动物的感情属于种族和群内感情,如蜜蜂就不会对人有感情,它只会忠于自己的蜂后,为保护蜂后会义无反顾。蚂蚁、鳄鱼、蝙蝠等虽然是冷血动物,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感情。有人可能感觉这是天性和本能,而不是感情,那就不是呗,这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认为本能是处于保护自己而激发的,感情是保护他人而激发的。
首先,这个“冷血动物”与我们平时挂在嘴边的“冷血动物”完全是两种概念。学术上的“冷血动物”指的是爬行类,两栖类等无法自我调控体温的动物,与他们的情感认知能力没有丝毫关系。我们说的“冷血动物”更多的是指感情的淡漠,而更多针对的就是感情最为丰富的我们人类自己!
那么,跟感情认知能力有关系的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大脑认知能力,也就是智力。智力越高的动物,感情越丰富。哺乳动物是个中翘楚,立于顶端的就是我们人类。而具有一定交互理解能力的动物,基本都是脊椎动物。因此,理论上,鱼类也具有培养交互能力的潜力。爬行动物的大脑结构相较于鱼类要发达的多,因此拥有更好的交互能力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是不是说,龟类就有感情呢?现在科学界还没有定论,有的观点的,情感只适用于人类。还有一些观点则认为脊椎动物接走情感。我个人的观点是以爬行动物的大脑理解能力,“情感”可能太高深了。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信赖”。
信赖需要满足这样两个条件:第一,动物具有识别和记忆的能力。第二,动物要具有对饲养者的行为做出正确判断与行动的能力。前者指,它要能记住你,后者指它要能对你的举动做出合理的判断。比如说,我摸你的头是种攻击行为还是无威胁动作,是否需要做出反应等等。
目前来看,爬行动物甚至部分鱼类都具备培养“信赖”的条件。但不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它的大脑真理解不了。话说,能达到“信赖”的程度已经是件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不信,你想想,你的身边人,又有多少值得“信赖”的呢?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话,动物有没有感情,并不是根据它们血液的温度来区分的,及冷血动物也一样有感情,大脑的发达程度高低,决定了感情的表达力,但是我们人类生活中,受到外界的影响,会影响我们对感情的认识和表现,因此我们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世间百态,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