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人质危机(谍影重重:发生在伊朗的美国人质危机事件(下))

1980年1月25日晚上,被困在德黑兰的6名美国人正与丹麦和新西兰驻德黑兰的大使共进晚餐。

就在这时,一位神秘嘉宾出现在大家面前,这个人就是门德斯——美国中情局的化装大师。

门德斯低声地宣布:“我们已为你们逃离这里做好了充分准备。”随后他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并将假名片和护照发给他们。

科拉·里杰克的新身份是作家特里萨·哈里斯,马克·里杰克成为通讯调度员,凯思琳·斯塔福德是布景师,约瑟夫·斯塔福德成了制片人助理,安德斯当上了导演。

马克·里杰克注意到,为了同爱尔兰电影制片人的身份相符,门德斯当时还穿上了英式的衣服。

在美国,专门为这次行动成立电影制作“六工作室”总部,也在紧张地忙碌着。

希德尔和妻子安迪守卫在办公室,他们有三条电话线路,其中有一个电话号码没对外公布,只针对中情局内部。

一旦,该线路电话铃响起,就意味着要么门德斯和其他相关人员陷入麻烦,要么,他们已安全返回国内。

1980年1月28日凌晨4时,门德斯一行,动身前往伊朗首都德黑兰的麦赫拉巴德机场。

在车里,科拉再次检查了自己的口袋,确保身上没有任何显示真实姓名的东西。她同其他人开始排练他们的新角色。

唯一的例外是约瑟夫·斯塔福德,他不但对潜逃出境的计划没什么热情,更糟糕的是,他看上去紧张不安。

快到机场了,门德斯先打探了一番,全副武装的伊朗革命卫队就站在他们身后,海关也有伊朗革命委员会的人员,不过,他们只注意着那些试图走私地毯或金子的伊朗人。

伊朗人质危机(谍影重重:发生在伊朗的美国人质危机事件(下))

电影《逃离德黑兰》剧照

看到这种情况,门德斯马上向“拍摄组”人员发出警报解除的信号,6名美国人战战兢兢地进入机场。

经过瑞士航空公司的登记处和机场海关时,一切都很顺利,大家轻轻地松了口气。

接着,门德斯走近检查处,出示护照盖章,其他人则在旁边装作若无其事地闲聊,但是,移民局官员拿着其他几个人的护照出去,突然不见了,大家都不知道咋回事,吓出一身冷汗。

不过,担心多余了,这位心不在焉的官员没过一会儿,就端着一个茶杯,慢腾腾地走了回来,并示意他们去候机室。

接下来,在候机室等待的过程,令大家惶惶不安,几个人都耷拉着脑袋。约瑟夫·斯塔福德拿起一份当地报纸看了起来。

此时,他突然想起,加拿大拍摄组的人,是不会读波斯文报纸的,而且,他还在叫着其他人的真名,弄得大家都神经高度紧张。

真是好事多磨,由于他们所乘瑞士航空公司的飞机出现机械故障,竟然导致这个航班晚点了。

就在他们焦急地等待之时,却发现伊朗革命卫队的那些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外国乘客,此时,门德斯竟然又没了踪影,这让所有的人一时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伊朗人质危机(谍影重重:发生在伊朗的美国人质危机事件(下))

电影《逃离德黑兰》剧照

就在大家惴惴不安的时候,门德斯终于回来了,大家就像见到了救命稻草一样。原来,他去向机场的工作人员打探航班延误的原因。

又过了一会,众人终于听到机场广播中宣布:“乘坐瑞士航空公司363次班机的乘客,请准备马上登机。”

当门德斯一行人穿过停机坪,登上飞机时,他们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下了。

飞机腾空而起的那一刻,门德斯意识到,他完成任务了,几小时后,“六工作室”的第三条电话线第一次响起,安迪紧张地拿起话筒,电话另一端说:“结束了,他们混过去了。”

门德斯这次行动几乎完美,几小时后,6名被困在德黑兰的美国外交官员终于安全抵达瑞士。

但是,剩下人质的解救并没有这么顺利。

1980年4月1日,伊朗总统巴尼萨德尔在群众大会上讲话说,只要美国公开宣布停止对伊朗的一切敌对行动,伊朗政府将从学生手中接管人质,直到伊朗新议会就人质问题做出决定为止。

美国总统卡特认为,伊朗总统的讲话是“一个积极的步骤”,人质问题似乎出现了某种转机。

可是,到了4月7日早上,霍梅尼办公室发表声明,宣布霍梅尼本人反对将人质交给伊朗政府监护。

这天下午,卡特在白宫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同伊朗断交,停止同伊朗的贸易关系,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清理美国已经冻结的伊朗资产并准备用于救济被扣人质的家属等等。

卡特强调,如果这些行动,还不能使人质获释的话,美国就要考虑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4月11日,卡特召开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分析了伊朗局势和人质问题,决定武装营救人质,行动代号为“蓝光”行动。

4月23日,美国“尼米兹”号航空母舰驶进了阿拉伯海域,“蓝光”突击队已在“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集结待命。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将军走进了五角大楼的指挥室,有关人员均已各就各位,停泊在阿拉伯海上的航空母舰“尼米兹”号全速驶离了正在监视他们的苏联电子监听船,逐渐靠近伊朗海域。

这时,8架RH-53直升机载着90名“蓝光”突击队员,离开“尼米兹”号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升空后绕“尼米兹”号飞了一圈,然后向北飞行。

在此之前不久,美国6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还装载着90名空中支援部队和大量的汽油及各种军事装备,事先未同此处的阿拉伯国家打招呼,就从埃及向东飞行,越过沙特阿拉伯,降落在阿曼的马西拉岛加油后,接着,径向伊朗境内的预定目标飞去,并先于直升机抵达塔巴斯。

当地时间晚上8点,8架RH-53直升机进入伊朗领空。但是,90分钟以后,一架直升机出现故障,不久又有一架飞机遇到了沙漠风暴,辨不清方位,只好返回“尼米兹”号。

还有其他6架直升机飞到了目的地,“蓝光”队员下了飞机,早先抵达的6架“大力神”运输机给直升机加油。

其中,有一架直升机在加油时发现液压系统失灵而螺旋桨无法转动,这时能继续执行任务的直升机就只有5架了。

伊朗人质危机(谍影重重:发生在伊朗的美国人质危机事件(下))

“蓝光行动”坠毁的直升机

“蓝光”计划规定要完成任务,最低限度需要6架,现在只有5架,怎么办?

行动队长贝克威思上校主张压缩营救行动的规模,减少突击队和支援部队的人数,用5架飞机去继续执行任务。但是其他军官不同意,强调突击队没有进行过用5架飞机执行任务的演习,现在贸然去干,风险太大。

这时,贝克威思上校也感到责任重大,赞成取消这次行动,他通过卫星电话同华盛顿联系,卡特最后不得不下令同意计划取消,立即撤退。

正当“蓝光”突击队准备撤退时,一架“大力神”在黑暗中滑行时撞上了一架直升机,两架飞机顿时爆炸起火,8人当即身亡,4人严重烧伤。

火越烧越旺,两架飞机上的弹药箱开始冒烟。如果弹药爆炸,剩下的5架运输机也可能“报销”,那么所有的“蓝光”队员和支援人员全都甭想回去了。

贝克威思立即命令抬上4名伤员,所有的人全部上“大力神”运输机,8具尸体留了下来,4架完好的直升机扔下不要了,5架美国C-130运输机开足马力全速撤出了伊朗。

就这样,准备了4个多月的营救计划,执行不到4个小时就全部告吹。“蓝光”在伊朗的荒漠中熄灭了。

美国武装营救人质活动失败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巨澜,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被“蓝光”行动弄得沸反盈天。

1980年4月26日,美国电视台的头条新闻就是“蓝光”失败的消息。各家电视台争相报道事件的真相、事态的发展和世界各地的反应。从早至晚,全是与“蓝光”有关的内容。

这一天,白宫在10个小时内收到了3210个电话和1739封电报,国会议员们激昂慷慨,争相表态,参众两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丘奇和扎布洛基指责卡特事先未同国会磋商,违反了1973年通过的《战争权力法》。

民主党众议员罗斯强烈要求卡特退出1980年的大选,并“在任内安分守己,不得再轻举妄动”。只有共和党参议院领袖贝克、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以及乔治·布什和尼克松、基辛格等一些有影响的政界人士表示完全支持卡特的行动,他们强调“美国公众现在应表现出团结”。

国务卿万斯早在营救行动之前因不同意这一行动而提出了辞呈。他认为,派少量军队深入到距本土约6000英里的一个有着3000万人口的狂热国家中去,是不可行的。即使袭击侥幸成功,一些人质也将会遭到伤害;如果他们获救,其他美国人也肯定会被抓起来,许多伊朗人也会遭杀害。

美国的武装营救行动,让伊朗政府十分反感,4月25日,霍梅尼发表讲话警告说,如果卡特再次采取军事行动,那么,所有进攻者和人质都将被打死。

他命令所有军队、革命卫队和其他安全部队都进入戒备状态,伊朗外长同日对法国和美国记者发表谈话,称美国的行动“是对伊朗进行的战争行动”,“如果美国再次采取类似行动,伊朗将让它的石油流到波斯湾,并放上一把火”。

4月26日,扣留人质的伊朗学生发表声明说:“为了使卡特得不到入侵的借口,为了使美国的军事行动毫无结果,决定把人质分散到全国各个城市里继续扣押。”

伊朗军方也表示,将对雷达系统进行调整改进,并宣布部队已处于戒备状态,以防美国再次入侵。

1980年7月27日巴列维国王逝世,9月,两伊战争爆发,伊朗政府越来越希望能够尽快解决人质问题。

1981年1月19日,经过阿尔及利亚的大力调解,美国和伊朗通过谈判达成协议:伊朗释放全部人质,美国归还被冻结的大约80亿美元的伊朗资产。

1月20日,53名美国人质在卡特中止总统职务前3 0分钟获得了自由,并且全部交给美方。至此,他们已经被扣留了444天。

人质们被送到位于西德法兰克福的美国空军基地后,前总统卡特以现总统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里接待了他们。

在进行了身体健康检查和事件汇报后,他们飞回华盛顿并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国际关系史上一场空前的人质危机,在经历了444个日日夜夜之后终于宣告结束。

2005年6月,伊朗总统大选,德黑兰市前市长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为伊朗总统。

然而就在这时,美国政府和当年的一些人质就放出言论,指认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参与当年的人质劫持行动。

尽管伊朗政府对此予以坚决否认,但美国政府与这位强硬的伊朗总统内贾德从此就结下了“梁子”。

伊朗人质问题之后,中情局老牌中东情报分析员波拉克写道,挟持人质是针对中情局1953年在伊朗搞政变的“报复行为”。

这起陈年往事,所波及的不仅仅是卡特时代,而且是一直纠缠着卡特之后的四任美国总统,造成数百名美国人在中东送命,而美国同伊朗中断外交关系达6年之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