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
——[三国·蜀汉]诸葛亮《兵要》
【释义】
人的忠诚,好比鱼有深水一样。鱼失去水就会死,人失去忠诚就会凶狂。所以,良将坚守忠诚,树立远大志向,从而扬功名于天下。《兵要》是诸葛亮从军事实践中总结出的“以法治军”所必须遵循的要领,共十则。《兵要》,从军事纪律、良将品德、用人选贤、将领作风、捕捉战机、打击歪风、杜绝朋党、战术教练、驻防移防、军规军容等各方面进行了论述,是研究诸葛亮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有忠诚的品德,就好比鱼儿有了水。鱼离开水就会死,人失去忠诚的品德就很危险。所以好的将领都注意保护它,使部卒的志向得以实现,名声广为传扬。
忠诚作为军人的一种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是由军队的特性决定的。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是忠诚的表现。古罗马统帅恺撒曾要求他的军队要忠诚地随着统帅的意志走。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盛赞军人的忠诚与信念,喻之为“站立在海中的岩石一样,经得起海浪的冲击”。
【解读】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必须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必须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牢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为党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远大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面对敌人的诱惑、酷刑和屠刀,宁死不屈,捍卫信念,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深刻内涵。100年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壮大的重要经验,深深融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是党章明确规定的党员义务,是每个党员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必须终身持守的党性原则。和平年代,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整个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的多元多样、复杂多变新特点,全体党员更需要擦亮对党忠诚的政治底色。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没有对党忠诚作政治上的“定海神针”,就很可能在各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对于一名共产党员而言,对党忠诚从来都不是选答题、多选题,而是必答题、单选题;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不是临阵彷徨而是九死不悔;党叫干什么就坚决干,党不允许干什么就坚决不干,决不讲价钱、搞变通,决不说一套、做一套。哪怕有一点点杂质,都会导致忠诚褪色、政治变质,就会成为被敌人撕开的第一道“口子”。
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在民族复兴伟业中为党和人民竭力奋斗!
【延伸阅读】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隆中对策:建安六年(201年),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奔荆州刘表同时,积极联络当地的豪杰。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位于今河南南阳)。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27岁的诸葛亮。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